運用介入性治療 陳瑞源助病患揮別疼痛
新光醫院疼痛科主任陳瑞源。(鄭鬱蓁攝)
在臺灣超過30萬人這裡痛,那裡痛,卻不一定找得出原因,執業至今超過30年的新光醫院疼痛科主任陳瑞源,是許多病患的救星,麻醉科出身的他,提供外科手術以外的藥物或高頻熱凝等介入性治療,協助病患舒緩甚至把疼痛變不見,不少飽受疼痛之苦的民衆因此能好好睡上一覺,找回生活品質。
2007年前往美國波士頓學習疼痛科,返臺後,便進入新光疼痛科服務,他說,許多病患即使開完外科手術後,仍會有不明原因的疼痛,或是癌症、關節炎等患者都會飽受痛苦折磨,臺灣約有30萬人有慢性疼痛,即使抽血檢查也不一定找得出原因。
印象深刻的是一名40歲年輕女性患者,十年前的一場車禍導致脊髓損傷,雖動完手術,至今仍會神經痛,需每天吃嗎啡等藥物,否則都會「痛到破錶」,因工作、身體的雙失落,幾度想輕生,從精神科轉介而來後,陳瑞源鼓勵她寫成疼痛日記,再透過藥物控制減輕疼痛,如今精神已經穩定許多。
「我想是我的態度吧,讓很多人有了傾訴的對象」,他說許多病患因爲這裡痛、那裡痛,而被以爲是公主、王子病,但他會引導病患說明,是哪些時刻、什麼動作導致疼痛,接着再提供藥物、或是神經阻斷術等非侵入式的治療法,常常一個病患就要看診20分鐘以上,即使已提早半小時看診,往往20個病患一個下午仍看不完。病人對他最常說的話是,「終於有醫生願意好好聽我說我的病痛史。」
他也提到,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職業類型或長時間同一個姿勢看電腦等,也會導致疼痛,例如醫生常常就是最不乖的病人,他說,自己因爲要進手術房,20公斤的鉛衣一穿往往就是一到兩小時,常會痛到也要自己打一針,現在會常常提醒自己,30分鐘到一小時就要起來活動,週末則也會和家人走走步道,活動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