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爾維亞,人們把MVP約基奇,給罵成了周琦……

塞爾維亞,歐洲籃球傳統強隊,坐擁可能是最好的歐洲球員,外加一大票NBA球星,被認爲是東京奧運會男籃奪冠熱門——雖然約基奇在NBA賽季結束後就以“過於疲勞”爲由宣佈不會參加落選賽,但賽前樂觀的情緒依然在塞爾維亞媒體球迷中佔據主流位置,誰也不會覺得兵強馬壯且佔據主場優勢的他們會在落選賽翻車。

但一場淘汰制的比賽顯然沒有那麼多“理所當然”:小組賽階段塞爾維亞各種託大輪休(甚至派大量替補輪換結果只贏了菲律賓7分),結果最後在關鍵一戰被意大利翻盤,當日在塞爾維亞新聞網站B92體育板塊這個可稱爲“塞爾維亞虎撲”的地方,《塞爾維亞無緣東京!》的帖子回覆量直衝2000,加上其他回覆在100-300左右的小討論貼,這對於一個全國人口700多萬的國家來說,討論熱度或許勝於19年中國負于波蘭的時候。

在這些回帖中,首當其衝的就是以“恢復身體”爲理由缺席了落選賽和正賽的約基奇。多年來約基奇一直是本國球迷的寵兒,在本賽季爲塞爾維亞拿下了NBA常規賽MVP之後,這種寵愛更是達到了巔峰(畢竟是在所謂“敵國”幹翻了所有對手拿到的,極具象徵意義,這一點也在約基奇剛開始宣佈不參加落選賽時成了他的護身符),但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這次伴隨着塞爾維亞無緣東京,情緒崩潰的球迷終於把火力對準了深受喜愛的約胖子,直接把他罵成了2019年的周琦

“把每個姓約基奇的都從塞爾維亞趕出去”

“約基奇是個叛徒,我邀請這裡的每個人來定製反對約基奇的衣服”

“約基奇我爲我看過你的比賽,爲你喝彩加油,那些年份爲你開心而羞恥!我因爲你的祖先爲你感到羞恥而羞恥!我爲我曾經祝福過你和你的家人開心健康而感到羞恥!我再也不會看你的圖片,再也不會看你的比賽,再也不會看你的任何一個鏡頭,因爲你背叛了塞爾維亞,你永遠只是鬆博爾的土包子,我爲我曾經以爲你是塞爾維亞的男子漢而感到羞恥!”

“如果我們沒法晉級,約基奇就是主要且唯一的負責人,我說完了,誰贊成,誰反對?”

“你們知道約基奇和東契奇的區別嗎?一個會爲國征戰,一個是膽小鬼”

一同遭到集火的還有在老鷹打球的博格達-博格丹諾維奇,從出道以來只要有時間從不錯過國際大賽的博格丹當時正隨亞特蘭大老鷹征戰NBA東部決賽,但在情緒激動的塞國網友眼中,缺席落選賽的博格丹一樣是國家的叛徒。尤其是塞爾維亞被淘汰的當天,老鷹也在東部決賽以2比4出局,而博格丹賽後第一時間發在推特上的卻是祝福和展望老鷹下賽季的文字,此後才發了——但是在球迷眼中或許是“應付公事”一樣的發了一條鼓勵國家隊的塞語推文。這在激動的網友眼中足以短期摧毀他先前模範優等生的形象與記憶了:

“博格丹,對你來講,亞特蘭大比塞爾維亞重要,是吧。”

“以後人們說起博格丹諾維奇,都會想到那個急忙奔赴賽場爲祖國拿了38分的博洋克羅地亞名將,爵士球員),沒有人會記得你。”

“我曾經非常喜歡在游擊隊的博格丹,但是他現在一直在說一些蠢話,太丟人了”

塞爾維亞這邊爲了沒能來的NBA球員大動肝火,而另一邊召回了全部NBA精英卻依然出局的立陶宛情緒就顯得有些絕望了,作爲30年沒有缺席過奧運會正賽的奧運釘子戶,本次立陶宛承辦了落選賽的考納斯賽區,決定奧運會門票的決賽甚至邀請到了總統到場觀賽,誰曾想擁有薩博尼斯和瓦藍修納斯的他們卻被東契奇領軍的斯洛文尼亞帶隊擊敗,失望的結果讓立陶宛籃協在比賽結束後第一時間解僱了教練。立陶宛本土球迷與熱愛立陶宛籃球的別國球迷聊到這支國家隊時,乾脆直接“躺平了”:

老薩博尼斯只能一臉不情願的給東契奇頒獎

“瓦蘭就是那個使用時間不應該超過20分鐘否則影響全隊防守的;薩博尼斯在FIBA裡永遠是個進攻受限的球員,沒有投籃的怪胎;其餘人等就那樣吧。”

“躺平展望未來吧,這代就這樣了,爲了2022開始重建球隊。“

唯一的贏家是斯洛文尼亞,除了收穫史上第一張奧運會門票以外,賽後當家球星東契奇還來了一番動人的“表白”:“爲斯洛文尼亞拿下奧運金牌比爲達拉斯拿下NBA總冠軍還重要,但我兩個都想要!”。而一向把東契奇視若己出的塞國網友(東契奇的父系是來自科索沃的塞爾維亞族,而且他也經常在社交媒體刷一些與塞爾維亞文化有關的音樂、視頻,因此塞國網友經常默認東契奇是“精神塞爾維亞人”),更是以此爲“正面典型”又把約基奇和博格丹集火一番,場景與作用就和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或是當年雞湯文中“吃苦耐勞的日本小學生”一致:

(指東契奇)“這纔是下賽季NBA的MVP”

“瘋狂打臉約基奇了”

“喲尼古拉,當你爲丹佛在NBA中贏得獎盃的時候,你只會受到三千人的歡迎,而且這些人一個月後就會忘了你,因爲橄欖球那個時候已經開賽了。丹佛人關心野馬能否進季後賽可是遠大於掘金是否能拿總冠軍的喲~”

“這以後可以成爲一個梗:有些人選擇成爲東契奇,而有些人選擇成爲約基奇”

諷刺的是,其實就在落選賽各賽區決賽開打之前,塞國媒體還出過一篇叫《沒約基奇?沒問題》的文章。評論中球迷也對於自己國家的人才儲備很有信心,認爲以塞爾維亞的整體實力,即使沒有約基奇和博格丹諾維奇,帶着特奧、別利察、新科歐冠MVP米西奇、新科亞得里亞海MVP彼得魯舍夫的落選賽陣容一樣可以輕鬆過關——相對落選賽無法湊齊完整陣容的諸多球隊,這個陣容絕對稱得上是高配置。

當時B92體育板塊裡照樣播報博格丹在步步深入的東部季後賽上如何發揮,播報約基奇還在ESPY的年度運動員評選中又有兩項提名,轉載約胖子悠閒地騎馬,和邁克-馬龍相互調侃的段子。先前約基奇宣佈不打奧運會的事雖然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和爭議,還得讓約基奇父親出來爲兒子解釋一番,但除去這些涉及和上升到精神層面的內容,在塞國體育迷心中,繼承着南斯拉夫光榮傳統與歷史的塞爾維亞籃球,並不會因爲缺了當年NBA的MVP和東部決賽球隊實際上的二當家就一蹶不振。

這種底氣不僅源於戰績,更源於歷史。2004年輸給中國之後,塞爾維亞(以及分裂前的塞黑)一直在經歷本土球隊&NBA球員對抗的糾結和陣痛:能來的NBA的大牌經常缺席,戰術磨合全部成大問題,更衣室裡以米利西奇等人爲首的NBA小團體根本無法和本土球員融合導致矛盾重重(當時的主教練奧布拉多維奇甚至說:“我們的國家隊簡直就是個瘋人院”),結果,2005年歐錦賽的塞黑和06世錦賽的塞爾維亞都沒進八強,2007年歐錦賽塞爾維亞乾脆跌到第13位,連北京奧運會都沒法參加。

不過繼承前南籃球留下的訓練體系與籃球文化的塞爾維亞籃球回血很快,2007年傳奇教練杜什科-伊夫科維奇接過教鞭,注重青訓梯隊建設,同時開始下重拳清理那些不聽話的NBA大牌,在2009年歐錦賽,塞爾維亞以一支幾乎完全沒有nba球員的年輕陣容重回歐洲第二,至此,塞爾維亞奠定了NBA球員“愛打打不打滾”的球隊文化,之後10年,塞爾維亞在各項世界大賽上甚至只有兩次沒進四強,宣告了塞爾維亞籃球的復興。

米利西奇天賦異稟,國家隊數據也好,但對塞爾維亞來說,他是典型被NBA毀掉的悲劇

2019年世界盃上,作爲兩屆NBA全明星的約基奇優哉遊哉地給NBA邊緣輪換的博班打替補,讓不少初次觀賽FIBA的中國觀衆詫異。但是這其實也是許多歷史悠久的歐洲球隊(甚至不止歐洲)的傳統,是這些依靠本土力量衝出強手如林的世界籃球的球隊的一種態度:本國大於NBA,國家隊的秩序不會爲了你是NBA全明星而改變。有時這樣的態度甚至會讓人覺得非常迂腐和頑固:比如在今年的落選賽中,立陶宛就一直沒有真正像步行者最後一段時間的比賽那樣圍繞小薩博尼斯打球以最大化後者的影響力,19年世界盃,塞爾維亞堅持不使用那套在NBA也能打出60%以上勝率的“Jokic Ball“,事後都被認爲與球隊的落敗關係不小,但客觀上這是一種爲了維持一個國家可以持續運轉下去的籃球風格、成長系統而做出的姿態——只是需要更靈活的使用。

但換句話說,態度也好、姿態也好,都是做給別人和自己看的,如果這樣的態度和姿態無法得到勝利,甚至是收穫慘痛,那麼球迷還會不會買賬?

答案顯而易見:之前還自信表達“沒有約基奇也沒有問題”的塞爾維亞球迷在輸球以後馬上羣情激奮。老將別利察的表態“國家隊不是請客吃飯,爲國征戰不是開玩笑”,與剛剛帶領斯洛文尼亞歷史首次進入奧運會的東契奇那句“我更想爲斯洛文尼亞拿下奧運會金牌”成爲了理所當然的一種“正確的聲音”。

但表現一般的別利察也沒有逃過毒舌,塞爾維亞網友賽後罵他:“找塊墓地把自己埋了吧,沒人在乎你”

不過仔細想想,這種“正確的聲音”其實本身就帶有大言不慚的虛僞色彩,如果波爾津吉斯給力一點幫小牛打進第二輪甚至西決,那英雄東契奇會不會拋棄小牛回國家隊助拳?如果邁阿密熱火還在季後賽中,別利察是否還能有機會大言不慚的隔空教訓約基奇?在猶他爵士被淘汰的那天,克羅地亞網絡上一篇歡騰(因爲他們在爵士效力的博洋能回來打落選賽了——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與之相對的是中國論壇上關於“字母哥進了東決我們打希臘機會更大了”的調侃(也沒有什麼卵用,不過希臘後來倒是因此輸給了NBA球員薩託蘭斯基帶隊的捷克)……

顯然,誰都清楚,什麼國家大義爲國征戰都是贏家通吃的口嗨,在這場NBA和國家隊的對抗中,給運動員發工資的NBA天然佔據絕對優勢。在NBA和國家隊的矛盾的背後,其實際上是FIBA和NBA對籃球世界話語權的爭奪。

國家隊被淘汰了,字母哥還在打NBA,很難想想這種事發生在姚明身上會怎樣

1992年之前,FIBA在FIFA早已給職業球員開綠燈的情況下依然頑固的拒絕任何NBA“職業”球員參加比賽,就是擔心自己的優秀球員去NBA以後會頻繁缺席FIBA比賽,讓世錦賽和奧運會都成爲笑話。但無論FIBA和塞爾維亞們再努力,FIBA體系下的各國都很難擺脫NBA的影響,尤其是那些“黃金一代”被NBA吸走的國家:

2019年世界盃預選賽,東契奇和今年的約基奇以一樣的理由休戰,結果斯洛文尼亞(德拉季奇已經宣佈從國家隊退役)在預選賽中就早早出局,甚至打出小組墊底成績;而2017年歐錦賽排名第五的拉脫維亞,因爲“黃金一代”不是在打NBA就是在NBA打傷了,最後也在預選賽中飲恨出局。

所以顯然,NBA和美國籃球對各國頂尖苗子的培養,對於一個國家籃球能力(尤其是國家隊)的提升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在最近幾年已經從一個確定的答案變成了可以討論的話題。而NBA和國家隊到底孰輕孰重的比較,也再次把“職業比賽”的屬性,與國家隊比賽中強調說的“國家榮譽”拉到了同一個擂臺上。

看上去是所謂世界勢力登陸美國,但這何嘗不是NBA在炫耀自己“網羅天下英才”?

歐洲的集體球類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就像是歐洲傳統的騎士、遊俠文化在現代的遺存,古時的騎士與城主,即是今日的球員與俱樂部。而國家隊,更可以視爲一種和平年代的“軍隊”的模擬,爲國比賽的運動員,也是爲國征戰的勇士與英雄,就像奧林匹克是“和平年代的戰爭”的概念一樣。

因此從這個角度,我們或許可以理解這些球迷擺出一副底氣十足的樣子噴人噴得花樣百出:在這個最傳統的語義中,國家隊集體利益是絕對高於俱樂部比賽的(換言之,你在道義上“應當”棄俱樂部比賽而奔赴國家隊),因爲此時此刻,你的身份其實是爲國征戰的戰士,而戰士是沒有爲了一己私利臨陣脫逃的道理的。

事實上,這種基於民族主義的集體文化一直鐫刻在近代以來各個國家民族的文化核心中,而在我們國家,運動員對於這種類似集體概念的接受度(或者說服從度)甚至往往比歐洲更高——換言之,如果姚明和易建聯活躍在現在的NBA,你認爲他們有可能會爲了自己打NBA的季後賽不打奧運落選賽嗎?(當然,如果巔峰的他倆都在,我們應該也不用打什麼狗屁落選賽了)。

想想姚明易建聯,再想想王治郅

但是現在無處不在的美式體育文化伴隨着規劃球員、混血計劃、越來越”國際化“的NBA,已經在某個程度上影響到了這些國家原本的體育生態和文化。在“職業化”的衝擊下,誰給錢爲誰打球反而似乎成了一種“天經地義”,把個人選擇置於國家集體榮譽之上已經不能說是錯誤,反而隱約有了某種政治正確的味道。比如這些年王治郅風評的迴轉,十年前媒體關於“姚明少打國家隊比賽”的呼聲,論壇裡所謂“國家隊把人用傷了,NBA球隊老闆虧不虧”的討論……

在歐洲,這種情況也時有發生,NBA球員爲了美國聯賽不爲國征戰早已不是新鮮事,甚至爲了歐洲本身的歐冠聯賽,很多球員都會拒絕國家隊的徵召(這種情況在2019年之後越來越多),事關“榮譽”的國家隊比賽吸引力在下降,而與國家隊比賽直接綁定的FIBA大賽自然也要大受影響。

究其原因,是因爲美式體育,更多是以明星——明星球員、明星球隊、甚至可以是“明星國家”爲核心,以最大化這些核心能帶來的賽場內外利益爲驅動的。因此,美式體育觀對國家隊文化的衝擊,更具破壞性的是在文化層面上的。當維持後者的秩序與氛圍開始崩解後,這些因素在現實中的落腳點:青訓階梯、戰術體系、球隊文化、甚至“精神”,往往也會隨之一點點崩塌,被前者自帶的“戰術體系”吸附,轉變成新的存在方式。

而這其中,青訓被衝擊顯然是最讓各國都感同身受的地方。塞爾維亞的網友一方面表示像別利察這樣的球員壓根就不應該去NBA暖板凳,另一方面對國內大量請美國外援擠佔國內球員表現空間非常不滿,而所謂從NCAA借雞生蛋模式,塞爾維亞的網友也並不買賬

“別利察真不應該去打NBA,NBA完全摧毀了他的生涯。他或許掙了很多錢,但是他的信心降到了最低點,因爲NBA那些地方只把他當暖板凳的添頭,用種種途徑馴化他,讓他聽話,最後變成了完全不一樣的球員。而NBA體系的威權是如此不可撼動,我們又是如此順從這些NBA的潛規則,在那些美國明星前大氣都不敢出,最後只能變成了這樣悲傷的故事,而那些俱樂部也拋棄了他。“

“真正的罪魁禍首是這個國家自己的聯賽,人們的錢都進了紅星和游擊隊的口袋,被他們拿給那些禿頭的外援了。我們的年輕球員就在場邊看戲和暖板凳,現在只不過是類似的場景發生在了國家隊,看看意大利,他們後繼有人,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擊敗了我們(但曼尼恩也是NCAA的產物啊……)“

“可不是麼,紅星和游擊隊的教練、管理層、球迷都對青訓沒興趣,那些年輕球員犯一點錯就會被換下,每個裁判也在找他們的不是,然後教練就不再用他們了。這些管理層和球迷寧願看一個32歲美國老屁股的油管集錦,也不關心我們的青訓發展得如何。然後這些天天看NBA和外援橫行的豪門球隊的鍵盤俠現在搖身一變,突然都明白了要給年輕人機會了?”

“關鍵問題是我們的俱樂部再也不具有幫助年輕人成長的青訓農場作用了。太多年輕球員在14、15歲遠赴海外,然後消失在NCAA中,現在塞超正在變成業餘聯賽。這些豪門的運作方式必須得到改變,而且需要有更多的‘青訓基地’,如果再這樣持續下去,我們會變成下一個克羅地亞……想想游擊隊、FMP、紅星、Hemofarm,他們這些年可都沒什麼好青訓啊,只會在那兒BB自己曾經的光榮歷史。我們的年輕球員除了去NBA,還有很多去了其他歐洲豪門的,現在塞超必須跟上改革的腳步。”

“必須限制外援人次、場次和薪水,並且拒絕歸化。國家別把錢全砸在紅星和游擊隊這兩家身上,扶植更多的小俱樂部,讓那些富人把扶植本國籃球當成一項公益事業那樣投錢。設計不同層次的獎勵,鼓勵出色的年輕人。重建我們的青訓體系,傳承籃球傳統與體育精神,重啓那些歷史上出色的體校,讓有經驗的老教練們來傳授贏球與獎牌經驗。”

看着這些回覆,相信關注中國籃球的球迷都會心有慼慼焉,顯然在籃球世界很多問題並不是中國獨有,這些年以日本打頭陣不斷討論的規劃混血策略、混跡於各個歐洲國家隊中的“美國小黑”、乃至上兩個月足球圈“歐超聯事件”,背後反應的都是美國體育、美式聯盟這些年在世界上的大行其道,以及它們與所着陸的各個地區聯賽文化之間的衝突。

無論是大環境下契合一些人利益的純經濟行爲,還是國家層面爲了提高成績的人才引進,最後都成了你情我願默契之下的發達國家體育產品傾銷:美國的籃球天賦產能過剩,需要有接受他們、消化他們的窗口。在這勢不可擋的人才大潮之下,各國在開放和封閉中間莫衷一是。

大部分本身籃球體系構建良好,自有籃球歷史的國家(比如塞爾維亞、立陶宛這些有籃球傳統的國家,甚至可以包括中國),他們勉力繼續維持本國體系的運轉,但是已經面臨滿屏幕外援威脅到自家青訓系統能否維持運轉的問題——畢竟,俱樂部運營球隊就是爲了勝利,一個經歷豐富、能力強大的美式外援和一個不成熟的本土產小毛孩,誰都能做出短期選擇;

另一些青訓基礎不那麼牢固的國家則選擇了借雞生蛋模式(比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他們一步步將自己的青訓體系嫁接到美國的NCAA,想利用美國的籃球體系爲自己培養球員,只不過,這樣培養的球員在情感上是更親近培養了他們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還是更親近自己就是另一個問題了——迄今爲止,本-西蒙斯沒有爲澳大利亞出戰一場成人組比賽,而加拿大更是幾乎每次都召不齊自己的NBA飛行大隊,一次次頂着美國之外最多NBA天賦隊的稱號被委內瑞拉、捷克吊錘,甚至偶爾還會打不過同爲美國籃球私生子的多米尼加和波多黎各……

而剩下的就是所謂的日本菲律賓以及尼日利亞模式,籃協把給美國小孩發護照和混血歸化當出路,當然,菲律賓作爲前美國殖民地本來血統混亂尚可理解,看看日本這個U19代表隊的照片,你很難不有所感慨……

2019年世界盃,美國打出歷史最差級別的戰績,全靠美洲第一的排名不至於淪落到落選賽,但他們那些頂級的球星照樣可以對奧運會愛理不理,該泡妞的泡妞、該混夜店的混夜店、該養傷的養傷——你看,美國對他們形式上的籃球霸權在乎麼?即使他們世錦賽吃了屎,奧運會還是隻上了二線隊。這固然可以被解讀爲資本自爆無力自持——沒錢沒好處誰來啊,國家榮譽算個蛋——甚至迎合這些年NBA的國際潮流,解讀成美國人才儲備危機。

但現實就是,美國人根本不在乎。人家給自己的NBA冠軍戒指上刻的是世界冠軍,人家創造的模式正在整個世界遍地開花,什麼奧運會什麼世界盃,這麼強的隊伍我們隨便捏一捏能捏出七八支來,不贏又怎麼樣?

而面對着洶涌的大潮,是躺平?是抵抗?亦或是利用其加強本國體育文化的向心力?

這個答案或許需要所有從業人員與觀衆——中國的,塞爾維亞的,立陶宛的,斯洛文尼亞的,全世界的——一起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