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昭能/被遺忘的品格教育-臺大教授論文「作弊」談起
▲臺大校長楊泮池以「誠信、責任、關懷」期許畢業生。(圖/翻攝自臺大臉書)
去年臺大生化科學所教授郭明良研究團隊發表於自然細胞生物期刊論文涉嫌造假,臺大於一月中公佈調查報告顯示,郭明良等人明顯違反學術倫理,引發全臺各地「大地震」。
本案最直接的影響,除了「當事人」博士後研究員查詩婷離職,郭明良教授與臺大口腔生物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正琪因此遭解聘,臺大醫院副院長林明燦5年內不得擔任學術主管,還有涉及其間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蘇振良與成大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陳百升「命運未卜」。最受矚目的「關係人」臺大校長楊泮池,雖然未在學校教評會「懲處名單」之列,也在各界譴責聲中終於3月18日宣佈任期屆滿後不再續任。其間最委屈的莫過承擔「行政庶務」的臺大學術副校長郭大維,面對來自各方面的指指點點,頂多只能無奈的表示遺憾甚或譴責。
打從事件爆發以來,在衆聲喧譁中,本案有如電影情節般高潮迭起。除了引發各界冷嘲熱諷的郭明良教授公開聲明「清白」外,還有張正琪教授因爲不服臺大處置,不僅與校方「針鋒相對」,甚至提告4人網友加重誹謗罪。尤其面對外界懷疑甚或指控校方操控調查,學校暨「主事者」在過程中甚或調查後,除了及時的「自清」,真的也只能留待歷史「檢證」。
老實說,本案對於臺大傷害,早已不言可喻。然而,最嚴重也最無辜的後果,其實是臺灣學術的國際信用問題。近來有學者投稿國際期刊,已被要求附上「原始資料」,甚至要出具「誠信說明」;美國微生物學會(ASM)出版的期刊mBio上刊出一篇文章,更把臺灣與中國、印度列爲三大「爭議論文偏高的國家」。(引自2017年2月14日民報,作者:黃筱珮與楊惠君)
因爲少數人的不誠實行爲,耗費了可觀的社會與國家資源不說,連臺大甚或全臺灣的學界聲譽都跟着陪葬,真的情何以堪?
「綜覽」幾個月來臺大論文做假案的風風雨雨,不由得思想起前校長李嗣涔多次在新生訓練時,勉勵學生「考試不作弊、作業不抄襲、不隨便蹺課、不隨便亂停腳踏車」,因此引發網友嘲諷:「唸到臺大還要校長這樣耳提面命。」
2011年臺大學生會會長鄭明哲表示,若連臺大學生都做不到,以後恐對社會造成更多弊病。另有學者爲我國基礎教育失敗而憂心。例如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受訪時表示,優秀人才若無健全人格,未來恐危害社會。(2011年9月6日蘋果日報陳威廷臺北報導)
▲臺大校長楊泮池哽咽宣佈,6月任滿後不再續任。
如今乍見臺大連教授都「作弊」,心想研究「超能力」的李校長如此殷切叮嚀,說不定真的如當年靜宜大學唐校長所說的是「有感而發」;或者說不定這些人現在的行爲表現,就是當年學生時代做不到「考試不作弊」的延伸呢!
走筆至此,又不禁想起當年世新大學以教學卓越計劃,系統性的推動「誠實考試文化運動」,具體措施包括在校園中心的言論廣場設置「誠實考試K書中心」,對學生施測「誠實考試文化運動問卷」,期中與期末考卷之首增列考試作弊罰則,舉辦「誠實考試文化運動」文宣標語徵選與票選活動,以「王朝與馬漢站兩旁的關公出巡」宣導考試不作弊…。結果不僅接受媒體訪問學生批評此項活動,像是對小學生活倫理教育,「看低」大學生素質;有一名助理教授說,由大學做中學時代早該做的事,顯示整個教育制度都出了問題。(2006/01/28聯合報記者張幼芳臺北報導)
才短短几年光景,號稱全臺高教龍頭的臺大竟爆發教授論文作弊事件,何只是格外諷刺,我國國民基本教育失敗,顯然也不只是當年「學者的憂心」而已,不是嗎?
重點是我們今後該怎麼辦?大禹治水從源頭,醫生治病有賴正確診斷,面對諸如此類學術誠信(academic honesty)問題,何嘗不然?且讓我們話說從頭!
根據社會心理學觀點,任何人任何時間或地點的任何行爲,都是個人因素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以教授論文做假來說,國內外學術發展環境(例如全球化高度競爭的高教環境、以SCI或SSCI論文發表量定奪的機構與個人獎勵機制、主管機關或所屬機構學術倫理氛圍或審查機制)固然有以致之,「行爲人」追求學術聲望以及連帶利益的動機、堅持學術研究品質或學術倫理的意志、個人行事風格甚或品格教養等因素也是重要關鍵。
先進一步就環境因素論。當年爲推動「世新大學誠實考試文化運動」時,正式與非正式蒐集學生對於考試作弊的意見發現,大學生內普遍存在一種「大家都作弊」的看法,甚至可以成爲作弊的「合理化」基礎。其實,此種反應或現象並不限於學生族羣,不久前「查緝」公教人員(包括教授)以假髮票報帳案件時,很多人不也是說「大家都這麼做的」嗎?最近論文做假案暴露出來的論文掛名問題,相信學界也應該存有類似的「論述」邏輯。因此,臺大這一起「驚天動地」的學術「不倫」案件,說不定及時爲臺灣學界此種「向下沉淪」趨勢設下「停損點」;否則將來難保不會有教授或學界人士,也以「大家都這麼做啊!」爲自己的論文做假行爲辯護呢!果真如此,豈不「幸哉」?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論,如此的「環境作用」實有其「必然性」。根據所謂的「計劃行爲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個人特定行爲(例如考試作弊或論文做假)的意圖(behavioral intention)受個人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的影響,意即知覺到周遭人或重要他人對於自己表現該行爲的可能壓力。無論是學生作弊、教授以假髮票報帳甚或論文做假,「大家都這麼做」的「理由」反映的就是此種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的影響或作用。此種作用看似個人因素(主觀知覺),其實也有社會環境因素(重要他人或周遭人之前的反應)作用其間。
▲論文造假、論文買賣風波延燒,郭明良鞠躬道歉澄清。
古有云:「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篇)令人遺憾的,今天的大學教授都已不再以知識份子自許,更甭提「君子之德風」了。因此,放眼臺灣天空之下,不僅知識份子的風骨淪喪,有部份教授甚至連最起碼的爲人之道也不見了,以致「大學教授是狼!摸畢業女生臀判刑3月」(2015-10-29自由時報記者王定傳新北報導);「詐財逾千萬,臺大副教授遊XX求刑6年」(2012-12-04自由時報記者林俊宏臺北報導);「學生當人頭詐研究費,國防大學前教授判刑」(2016-02-05自由時報記者楊國文臺北報導);「僞造文書詐2千萬教授判刑」(2016年04月21日中國時報林偉信臺北報導);「南榮科大校長夫妻賣假學歷,裁定羈押禁見」(2016年05月12蘋果日報記者辛啓鬆、李恩慈、王志弘臺南報導)…等等,「教授不像教授、校長不像校長」的社會新聞事件頻見報端!
難怪,前科技部長楊弘敦赴立院備詢時表示,學術界論文造假問題,若是因爲「制度問題」造成的,可透過修法或檢討制度而改善。重點是他認爲本案系肇因於「人性問題」,未來必須靠教育。(2016-11-16自由時報記者吳柏緯臺北報導) 誠哉斯言!
問題是究竟要靠哪方面的教育?除了教育部暨絕大多數人關注的高等教育學術倫理教育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從小到大的品格教育。試想當事人如果夠正直,面對壓力甚或龐大利益當前,也會堅守誠信原則,怎麼可能「鋌而走險」呢?品格教養真的有如「樹頭站得穩,免驚樹尾掃風臺」啊!
是的,此刻臺大教授論文做假案正提醒了吾人:個人的誠實甚或品格教養就是這麼「尊貴」,而且常常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讓大家付出高昂代價!
另一方面,試問大家多久沒聽到「德育」這個詞兒了?又多久沒聽到「德智體羣美」五育均衡發展了?回顧多年來咱們的中小學教育,始終「學科知識教學中心,升學考試至上」,人格(含品格)教育遭到嚴重排擠,我們的社會(各行各業)因此逐漸坐收成果。除了「臺灣人行騙天下」,奸商賣黑心食品謀取暴利、總統因爲「海角七億」身繫囹圄、官員涉貪或收賄入獄、教授論文做假學術界因此蒙塵、專業人士惡用知識圖謀不法暴利、選手打假球職棒「一敗塗地」、恐怖情殺令人髮指、泯滅人性近親殺人(例如父弒子、子殺父、夫殺妻)、隨機殺人(例如捷運鄭捷殺人案、內湖斷頸案…)!無論說是「德育」也好,品格教育也罷,作用就是沒這麼大!
儘管當代社會快速變遷,人們也瘋狂追逐時尚(fashion)與潮流,道德或品格教養似乎已經退流行了!然而,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現代人加以忽略甚或遺忘了,並不是不需要或不重要。如今當我們驟然發現品德教育或德育有其必要性時,爲什麼不像設計或時尚界一樣追求「復古」呢?更何況我們的國民教育法第一條開宗明義指出,我國國民教育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以養成德、智、體、羣、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爲宗旨,不是嗎?
聽聞教育部長潘文忠強調,將針對臺大的初步報告深入審查之餘,衷心奉勸教育部:趕緊回頭從「教育之根(教人成人)」救起。其實只要像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一樣,認真執行93年訂頒的「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讓各級學校卯起來認真加以推動,「咻!一下子」10年過後,大學學術誠信問題就會明顯改善!是或不是?試了纔會知道喔!教育部加油!大家加油!
好文推蔫
何宗武/名嘴化的大數據和金融科技--現代人隨機起鬨
秦琍琍/大學推甄面試:縱深思考和逆向思考
►掌握最新觀點,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溫偉羣,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教授,本文經立報授權轉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