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口中的「一帶一路」是什麼?投資專家告訴你
▲中國「一帶一路」示意圖。(圖/翻攝自@GRTVnews Twitter)
隨着中國經濟成長動能趨緩,對岸正積極尋求新藥方,從近期中國政府宣佈的多項計劃無不協助「一帶一路」政策即可見一斑,目的都在籌建跨亞洲貿易的新網絡,對此,投資專家認爲,一旦相關計劃取得成功,將有助中國經濟輸出過剩產能,發展區內期盼已久的基礎建設。
宏利資產管理顧問團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公佈「一帶一路」政策,其中包含「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項發展計劃,目的在建立中國與中亞、歐洲等區域的貿易運輸新聯繫,「這是我們至今所見地域最龐大的基礎建設計劃」。
專家表示,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總值高達21兆美元,完成後將有60國、44億人受惠,佔全球人口的60%左右;一旦計劃順利上路,中國可藉此和全球各國作生意,邀請有意願的國家一起發展、進行貿易。
專家提到,隨着中國本土基礎建設放緩,對岸正面臨產能過剩的挑戰,特別是鋼材和建築物料業;由於勞動成本上升,中國也需要將大量人力及低潛力的製造業設施轉移至海外,「一帶一路計劃將可應對這兩項問題」。
此外,中國政府高層也把絲綢之路經濟帶視爲「資本融合及貨幣一體化」區域,希望人民幣因貨幣一體化被各國廣爲使用,值得一提的是,過去數年間,人民幣已開始在蒙古、哈薩克、烏茲別克、越南及泰國等地流通。
至於中國落實政策的決心有多強?宏利顧問團指出,中國提倡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就是要替「一帶一路」計劃提供資金,如今已被視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及亞洲開發銀行的競爭對手;此外,習近平也宣佈斥資400億美元成立「絲綢之路基金」,由中國的銀行監督運作,用於拓展鐵路、道路及其他基礎建設。
但各國爲何要隨之起舞?爲何有超過60個國家對中國的計劃感興趣?專家分析,中國透過採取不附帶條件的政策,吸引那些需要融資協助、藉以發展經濟及基礎建設的國家,自然會受到歡迎,特別是備受資金、科技有限,或者是遭到經濟制裁、受制於世界銀行嚴格規定的國家,「如今中國已成爲非洲大陸最大的海外投資者」。
即便如此,專家仍認爲中國有兩大挑戰──環境污染及地緣政治。專家指出,中國雖已成爲全球最大的製造業中心,但代價是煤的耗用量佔全球一半左右,內地遭到污染的淡水也高達70%;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地區每年有超過100日受到霧霾侵害,空氣污染濃度更比世界衛生組織的上限還高出2至4倍,恐怕各國會因此有些疑慮。
在地緣政治方面,專家認爲,中國在過去數年間,和區域內幾個國家都曾發生領海爭議糾紛;「一帶一路」目的無疑是要擴大中國的影響力,對周邊國家而言,雖然中國經濟影響力會加大,但也可能導致區內情勢緊張,「整體而言,『一帶一路』計劃雖然有許多挑戰,但最後應該能達到消化產能、幫助區域建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