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連續11年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 核電等成體系走出國門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成就舉世矚目。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改革創新,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使我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躍升爲製造業大國。
第一製造大國地位更穩固
走進秦皇島玻璃博物館展廳,一份1921年簽署的合同引人注目。“這是與比利時合資興建玻璃工廠的合同。”講解員介紹,合同簽署後第三年,秦皇島耀華玻璃廠投產,從此開啓了中國玻璃產業發展之路。
彈指一揮間,2020年,我國平板玻璃產量達94572.3萬重量箱,約佔世界總產量58%。福耀玻璃更是以25%的市場佔有率穩穩佔據全球汽車玻璃市場前列。
小小玻璃行業見證着我國製造業百年間的巨大變化。
製造業生產突飛猛進,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我國工業增加值1952年爲120億元,1978年達到1621億元,1992年突破1萬億元大關,2007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12年突破20萬億元大關,2018年突破30萬億元大關,2020年達到31.3萬億元。
工業生產能力迅猛增長,主要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箇中類、666個小類。2020年,我國已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製造業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2020年,我國貨物出口總額達179326億元,連續12年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地位。2020年,我國有133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榜單,比2012年增加54家。高鐵、核電、4G/5G等成體系走出國門,“中國製造”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影響力持續攀升。
5月底,中信重工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緊張地裝配調試。“預計6月下旬這個‘大傢伙’就能完成整機調試正式下線,到時候地下工程施工就如虎添翼了!”中信重工礦研院副院長崔郎郎興奮地介紹,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臺用於城市豎井全機械法施工的包絡成形豎井掘進機。下線後,相較傳統工法,可提升施工效率超100%,降低施工成本約50%。
豎井掘進機的成功研發是我國加速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製造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天眼”探空、“神舟”飛天、“墨子”傳信、“天問”登火、大飛機首飛,萬米載人深潛器、極地破冰科考船相繼建成交付……一件件大國重器橫空出世,一批批重大裝備實現突破,在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
製造業重點領域創新成果接連涌現的背後,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
研發實力不斷提升。從2012年到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支出總額由0.72萬億元增長到1.4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佔比從13.7%提高到34.2%。2016年至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長27.7%,研發投入強度由0.94%提高至1.32%。
研發成果日益豐碩。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121.8萬件,比2012年增長近3.4倍,製造業每億元營業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達到1.24件。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專利申請量繼續領跑全球。
走進長安汽車兩江工廠焊裝車間,數百個機器人靈活地旋轉、搬運、組裝、焊接,暢銷車型UNI-K的白車身隨着傳送帶被送往下一道工序。“我們爲UNI-K推出了線上下單服務,不管是車型配置、車身外觀還是車內配飾,都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個性化定製。”長安汽車兩江工廠總經理範正文說。
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定製的需求,離不開長安汽車與數字化、智能化的深度“牽手”。作爲中國汽車行業首家“國家智能製造示範企業”,兩江工廠衝壓、焊接、塗裝等環節的智能化程度已達到90%以上,可以輕鬆實現柔性製造、訂單生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深入開展智能製造,引領我國產業結構優化邁出新步伐。工信部統計顯示,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設備聯網率分別從2015年的42.9%、45.4%和37.3%提高到2020年的49.9%、52.1%和43.5%。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我國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時期鋼鐵行業去產能1.5億噸目標。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加速壯大,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速明顯高於製造業平均增速,其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從2015年的11.8%、31.8%上升到2020年的15.1%、33.7%。
截至2020年底,我國已建成17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183家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到2025年,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將增至40家左右;2021年,製造業強鏈補鏈也在加速推進……進入新發展階段,製造強國建設正大步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