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長期政治扭曲將壓垮臺灣經濟
中國時報社論
勞動部長許銘春在立法院迴應立委質詢時表示,個人支持明年的「基本工資」調漲到每月28000元,雖然她表示必須由「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討論決定,但卻加上了「我們也會努力」,顯示勞動部將盡力促成這樣的調整。在此要奉勸政府,無視經濟條件,長期以政治力扭曲經濟的結果,將變成揠苗助長,不僅無助於廣大的勞工朋友,更會嚴重傷害臺灣經濟的發展。
調漲基本工資的隱憂
具有基本經濟學知識的人都知道,人爲地限制工資必須維持在高於市場「均衡工資」的水準之上,會吸引勞動供給量增加,卻減少廠商需求量,造成失業增加。儘管近來少數專家有不同看法,但這還是經濟學界的主流看法,也不斷被一些總體研究證實。最新的案例,就是鄰近的韓國。韓國的最低工資在強烈的工運和選票壓力下,文在寅政府連續在2018和2019年大幅調漲了16.4%和10.9%,結果對2019和2020年的經濟成長產生顯著的負面效果,GDP從原來都領先臺灣跌到只有2.2%和-1%。
臺灣連續7年提高基本工資,但到此爲止,似乎對經濟都沒有明顯的負面效果─2021年成長率高達6.53%,2022年下半年出口衰退,但成長率也還有2.43%,這些表現讓蔡政府吃了定心丸,認爲繼續使用這招還會管用,更可以讓蔡英文總統的承諾(基本月薪3萬元)美夢成真,或至少相當接近。
殊不知,蔡政府執政7年,基本工資月薪從2015年20008元,調高到2022年的26400元,7年間調高了31.9%(時薪更上漲46.7%);同期間名目經濟生產由17.02兆元新臺幣上升到21.67兆元,也成長了27.3%,基本工資調漲僅高過經濟成長4.6%,並不算大,經濟體大致是可以承受的。但若只看服務業,情況就有所不同,因服務業這段期間產值成長率較低,大約只有25%,而時薪卻漲了46.7%,一些大量使用勞動的「邊際服務業」已經難以爲繼,甚至不堪工資高漲而退出市場。
今年經濟成長率,在出口衰退下將會是「保2」苦戰;加上健保、電費都確定上漲,企業經營非常辛苦。誰都樂見勞工朋友們收入增加,但基本工資若調漲過度,超過生產力提升的話,經濟的負面效果就會涌現,特別是已受疫情沉重打擊的餐飲、旅宿和零售店,雖然仍有就業機會的「邊際勞工」將會受惠。勞動部長許銘春的期望調整幅度6%,超過今年預期經濟成長過多,產生負面效果的機會極大。
讓企業提升整體薪資
當然,無論是政府官員或代表民意的立委,都希望勞工薪資提高。但基本工資不是一般勞動薪資,它是設計用來保護低生產力故低薪的勞工,保障他們有最起碼生活水準的收入,不是要藉此激勵一般勞工薪資,兩者既非同一回事也不會相互影響。政府要提高一般勞工收入,適切的作法是提高勞工生產力,讓企業願意爲勞工付出較高的薪資;而提高生產力的途徑很多,設法提高勞動品質、增加人均消費、提高社會消費能力、增加境外旅客等等,甚至設法吸引外來投資,以增加勞工需求來激勵薪資,但絕對不是利弊參半的提高基本工資。
然而,考量去年下半年以來通貨膨脹偏高,勞工生活也受影響,或許勞資協調下可以接受和去年通膨率接近的基本工資調整,來避免邊際勞工的生活惡化,這大概在3%上下,但距離許部長支持的6%有段距離。或許也可以接受將基本工資區別爲「都會區」(即六都)和「非都會區」(六都以外)兩個體系,讓都會區的基本工資和非都會區有所差異,在生活費高的都會區提高稍多,讓邊際勞工更有能力應付生活之需─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部分國家都有這種作法,可以兼顧基本工資和企業的承受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同樣的,照顧勞工也要愛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