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多點紅綠溝通 少點側翼扭曲
中國時報社論
近期傳出兩批大陸涉臺學者團來臺,行程包括與綠營背景或民進黨政府外圍智庫交流座談,甚至與陸委會互動的訊息。
然而,綠營在網紅和側翼主導下,不斷在網路、媒體和立法院操作「兩岸交流就是統戰」的片面訊息,政府部會也屢屢配合表態。兩相比較,外界不禁對賴清德政府的兩岸政策產生困惑:對話?對抗?
恢復對話 別讓網紅壞事
大陸學者與綠營政學界對話,放諸過去根本稀鬆平常。先不說兩岸大交流、大開放的馬政府時期,民進黨曾組團赴陸港澳與對岸涉臺機構座談,大陸重量級涉臺學者來臺更曾深入獨派智庫交流,即便到了2016年後蔡政府首任內,仍有不少親綠學者受邀赴大陸參會,兩岸具有官方背景的智庫也能保持往來。現在回頭來看,蔡總統當初作出「依憲法和兩岸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之承諾,背後就有紅綠智庫溝通的身影。
轉捩點是2019年香港反送中,以及緊接而來的疫情3年。除了兩岸彼此妖魔化、愈來愈陌生以外,一邊是大陸從兩岸學者圈「抓臺諜」,疫後出現臺灣學者登陸時被約談、搜查的零星狀況,過去綠營學者較方便往來的港澳地區,也因當地情勢變化而變得格外敏感,另一邊是綠營對大陸草木皆兵,即便是綠營有意與大陸對話者,也擔心「懲獨22條」會影響人身安全。
而近期與綠營智庫對話的大陸學者團,不僅在代表性、決策影響力上,在大陸涉臺圈扮演相當角色,也對外釋出訊號:陸方並不願意和民進黨斷絕一切溝通,雖然目前因政治分歧,導致雙方難以展開正式、官方對話,但雙方學者仍然可以展開接觸,透過面對面的溝通,澄清彼此誤解、避免因誤判導致危機。來而不往非禮也,若以此爲契機,紅綠從智庫對話起步、逐步鬆綁地方交流,直至雙方建立互信、恢復事務性協商,對兩岸關係終是好事一樁,朝野應樂觀其成。
然而,正如賴清德總統一邊喊話「和解咖啡」,另一邊柯建銘總召揚言「大罷免」,民進黨的兩岸路線同樣時左時右,兩隻手打架。首當其衝的,是民進黨政府、立委被個別激進側翼、流量網紅牽着鼻子走,在兩岸事務上喪失專業理性判斷,爲了抗中政治正確,不惜把兩岸推向徹底敵對的邊緣。例如,八炯團隊企畫、閩南狼「臥底」拍攝的反統戰影片,就憑一句「20萬臺灣人辦中國身分證」,就讓政府立即高喊徹查,結果查實案例僅不足10人。這究竟是網紅自證胡扯,還是反證政府無能?
兩岸共識 須臺灣有共識
網紅爲了吸引流量、不擇手段,不僅表演色彩濃重,更深諳挑動民粹、蠱惑人心之道。可悲的是,網紅今天丟出一個「某某人被查出有中國身分證」,明天又丟出一個「中共在臺設5個據點」,即便有民間事實查覈機構指出疑點,但根本沒人負責、沒人道歉、沒人修正也沒人究責,政府單位只會千篇一律附和,完全不做澄清,執政黨內部理性人士更是萬馬齊瘖,放任謠言和民粹肆無忌憚蔓延。
長此以往,即便賴政府有心與大陸溝通釋疑,但一方面自己製造的「抗中派」和「主戰派」必將反噬自身,另一方面也失信於對岸,令雙方好不容易恢復的對話善意歸零。其實,從對岸當局角度看,網紅反統戰、反融合、檢舉身分證等言行,根本是小兒科,純屬少數人自娛自樂。蓋因北京早已認爲,搞定臺灣先要搞定美國,尤其是川普回鍋開啓「大交易時代」,連加拿大、格陵蘭主權都可以明碼標價,誰知道北京不會和川普「一口價」在臺海做交易?如果賴政府對國際大局束手無策,卻醉心於與網紅聯手搞些雕蟲小技,纔是真正的國安危機。
朝野和解、兩岸和平是一組正向關係,只有臺灣先有共識,兩岸共識才會穩健。既然賴政府和綠營智庫都有意和大陸恢復溝通,就沒有理由抹紅其他有意改善兩岸關係、促進兩岸交流的政黨或人士。自去年藍委組團到北京爭取陸客觀光、農產檢疫等紅利之後,民進黨便發動政客、學者、側翼,將在野黨的正當監督制衡權力,扭曲爲中共介入指導立法院,進而成爲此後青鳥行動、反國會改革的主軸。民進黨動輒用抹紅甩鍋,同溫層當然愈來愈爽,但選票必然愈來愈少,兩岸敵意也只會愈來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