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馬習會吹了 黃國昌:太陽花打破國共交往議程
專訪/記者劉康彥
太陽花運動屆滿一週年,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黃國昌接受《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訪,回顧運動始末。他強調,整起運動反映臺灣民衆對「重要價值」的堅持,以及人民對馬政權傷害重要價值的作爲,表達沉痛的不滿。
去年3月17日,國民黨召委張慶忠僅以短短的「30秒」,便將《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匆促送出委員會,朝野當下爆發嚴重衝突,民進黨團非但拒絕承認此議事結果,黨團總召柯建銘更痛斥:「這是立法院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黃國昌說,馬政權「踐踏」國會實質審議程序只是導火線,由於與中國交往的過程中,大多數經濟果實遭兩岸政商集團吞噬,年輕世代「即使努力也看不見未來」,這纔是問題根源,也是馬英九從不考慮臺灣主體性,一味貫徹「傾中政策」的結果。
訴求進度
立法院長王金平在國會遭佔領20天后,首度踏入議場,並在議場前廣場發表聲明,承諾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完成立法前,不會針對服貿協議召集朝野協商。王金平一出招,引發決策小組爭論佔領行動的去留,在質疑聲浪中,最後仍做出「退場」決定,並高舉「轉守爲攻、出關播種」的口號。
面對運動訴求的進度,黃國昌分成「先立法再審查」、「召開公民憲政會議」與推動「恢復民權」運動三大軸線分析。他指出,立法院在2008年決議訂定兩岸協議監督機制,卻遭馬斷然拒絕,最起碼目前已進入審查,只是民間、政院版的差別,但公民團體絕對無法接受政院版的「不監督條例」。
至於暫無定論的「公民憲政會議」,黃國昌觀察,即使朝野都想推動憲改,但方式、幅度與內容皆與訴求呈現相當程度的落差,如國民黨仍希望以立法院「修憲委員會」爲發動中心,而未真正「由下而上」凝聚共識,且更動幅度「小的可怕」,完全未能迴應臺灣憲政缺陷。黃國昌強調,憲改還需要時間累積能量,讓社會理解事情的重要性,進而壓迫政治人物行動。
在上述兩大軸線下,民團「島國前進」積極推動「恢復民權」運動,黃國昌作爲發起人之一,強調臺灣代議政治的缺陷,未必皆需修憲才能革除,尤其憲法體制下的「直接民權」──《公投法》與《選罷法》,藉由修法即可補正不合理的法律規範。
他形容,行政與立法部門的決策經常背棄民意,人民本有「憲法武器」對付,卻因不合理的法律限制,讓武器「空洞化」,當然要逼迫國會盡速修法,當代議士再度背棄民意,便可透過制度性武器矯正。
外溢效果
談到太陽花運動對整體社會的外溢效果,黃國昌說,就政治層面而言,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潰敗,加上馬英九辭去黨主席、行政院長江宜樺下臺,讓政治板塊出現相當大的移動與變化,甚至打破國共設定的交往議程,「馬習會」告吹正是活例;此外,社會更加正視兩岸交往的「分配正義」,年輕世代也積極關注公共事務。
黃國昌還說,太陽花運動同時提高臺灣的國際能見度,畢竟許多國家因馬政權的「一箇中國」策略,原認定臺灣恐遭中國統一,經過此次運動,讓歐美國家與日本重新評估臺灣的重要性及全球政治下的戰略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