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穩外資“加減法”(開放談)

郝 潔 張一婷

利用外資是中國開放型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中國加大引資穩資力度,不斷放寬市場準入,優化營商環境,確保內外資公平競爭,有力推動了利用外資高質量發展。

做好負面清單“減法”。負面清單是衡量一個國家投資對外開放程度的重要內容,負面清單的長短往往反映一個國家對外資的限制程度。2013年,上海自貿試驗區揭牌,中國第一份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正式推出。此後,自貿試驗區版、全國版負面清單相繼落地實施並不斷“瘦身”,到了2024年,全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已縮減至29條,較最初的93條大幅減少。其中,製造業方面,全面取消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服務業方面,先後在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重慶等地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推動電信、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在北京、上海、海南、深圳開展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海南全島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院(中醫類除外,不含併購公立醫院),外資來華之路越拓越寬。

放寬市場準入的同時,中國持續修訂《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引導更多外資投向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領域以及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提升引資政策的吸引力。在政策支持下,2024年,中國利用外資結構不斷優化,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962.9億元,佔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的43.5%,佔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的11.7%。今年,相關部門已明確將繼續修訂《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範圍,這將讓更多外資企業享受政策優惠。

優化營商環境“加法”。營商環境是經營主體生存發展的土壤。近年來,中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出臺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並圍繞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等方面發佈多個政策文件,明確保障外資企業國民待遇,確保外資企業平等參與政府採購、獲得資質許可、參與標準制定等工作,清理違反公平競爭的行爲和政策措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健全數據跨境流動規則等,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同時,中國還不斷完善外資項目建設推進機制,建立重點外資項目工作專班機制,健全外商投資投訴工作機制,保障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中國貿促會發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外資營商環境調研報告》顯示,超八成受訪外資企業對中國營商環境評價在滿意以上,其中獲取經營場所、辦理結業手續、解決商業糾紛等指標的滿意度超90%,反映出中國優化營商環境的積極成效。

當前,在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吸引外資依然面臨挑戰,需要持續做好“加減法”。應當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高水平建設開放平臺,繼續推動自貿試驗區提質增效,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因地制宜擴大改革任務授權,複製推廣上海等自貿試驗區的試點經驗,支持各自貿試驗區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大開放測試。同時,有序擴大自主開放,深化相關領域開放試點,落實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要求,優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範圍。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加大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支持力度,鼓勵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優化外資併購規則和併購交易程序。在政府採購等工作中做到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拓寬外資企業融資渠道,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作者分別爲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