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紀錄片多難拍?幕後工作解謎
「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三系列《願未央》、《我記得》劇照,圖中爲文學朱家三姊妹,左起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目宿媒體提供)
七等生紀錄片《削瘦的靈魂》3月19日起全臺上映。(目宿媒體提供)
吳晟在《他還年輕》片中表現詩人對土地與文學的堅持。(目宿媒體提供)
詩人作家楊澤的《新寶島曼波》聚焦他的文化史觀。(目宿媒體提供)
「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有如作家與導演兩個創作者的世界觀互相交會;「資深作家影音錄製計劃」目標則是保存作家影音文學史料。
幫作家拍紀錄片,最困難的是什麼?影視名人擅長面對鏡頭,但對於伏案創作的作家而言,被拍照或拍影片卻不一定是簡單事。七等生紀錄片《削瘦的靈魂》導演朱賢哲就分享,一開始七等生完全不願意被攝影機拍,「我跑去買那種最高級的手機,買兩支,一隻我拿,一隻給他女兒。我們一邊和七等生聊天,一邊用兩隻手機錄下來。紀錄片前面有些七等生的訪談影片,就是用手機拍出來的。」
「他們在島嶼寫作」監製林文琪則認爲,最難的是如何透過影片建構那個時代,例如談兩大報的副刊時代,只能用報紙的微縮膠捲呈現影像。就連使用老照片也有學問,「有太多時候是有一段好的故事,卻缺乏夠好的照片或影像輔助。」例如黑白底片的時期,照片影像銳利,對比明顯,但一進到彩色柯達底片時期,照片卻都糊糊的,在影片裡幾乎不能用。
一位作家 一座島嶼
自2009年起,目宿媒體便在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出資下成立,開始拍攝「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對林文琪和目宿媒體執行長馬嶽琳而言,「島嶼寫作」系列除了爲作家留下影像紀錄,更給予導演空間去詮釋作家,有如兩個創作者的世界觀互相交會。
林文琪表示,千禧年的第一個十年,面臨經濟、政治局勢、科技、文化發展新舊時代的交會和衝擊,加深童子賢想要留下作家影像紀錄的想法,「最初只想拿攝影機側拍就好,但2008年雲門大火,讓大家感覺到急迫性,加上看到李屏賓《乘着光影旅行》紀錄片登上院線,決定改用電影的規模來製作。」命名爲島嶼,最初的概念也非單指臺灣島,「比較是精神概念上的,每一位作家,本身都是一座島嶼。」
目前島嶼系列拍攝的作家,以詩人、小說家爲主,包含余光中、鄭愁予、弦、林海音等,都是一時之選。林文琪表示,想拍的作家太多,「不是我們挑作家,是作家決定要不要被拍。」有的作家一句話就首肯,有的作家如黃春明始終未回覆,也有如鍾肇政因身體不適而拒絕。團隊也曾試圖跨海拍張愛玲,卻發現難度太高,「現在儘量以還在世的、能拍到影像的作家爲主。」
如今,團隊紀錄的作家影像已經來到戰後更年輕的一輩,如吳晟、楊澤、朱天文、朱天心,接下來也要拍攝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馬嶽琳表示,期待透過拍攝後續的作家紀錄片,也能回望早期作家對後輩和文壇的影響。
文學影音 活的史料
除了「島嶼寫作」系列,國立臺灣文學館也自2018年起展開「資深作家影音錄製計劃」,每年挑選數位作家制作15分鐘的影像紀錄,可在文學館網站的「文學影音館」收看。臺文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趙慶華表示,臺文館一直在做文學史料的保存,「作家聲音影像也是一種活的文學史料。」
在選擇作家時,臺文館關注的是呈現臺灣文學的豐富樣貌。趙慶華表示,「我們挑選的不一定是檯面上最知名的人,可能是在時間之流中比較不被注意的作家,卻是臺灣文學的補白,補上以往缺失的資料。」
例如2019年臺文館拍攝野戰詩人張默、女詩人朵斯、臺文詩人林宗源,去年則是季季、陳若曦、雷驤和林衡哲。有作家、詩人、出版人,也補上了以往較少被注意的女作家身影。未來將上架的影片也有阿美族民間文學作家黃桂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