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餘飛:《巡迴檢察組》險些“爛尾”

熱播電視劇《巡迴檢察組》收官之際,東方出版社推出了影視劇原創小說人民正義》。在劇集的基礎上,小說豐富了更多情節,亦提出了更多人生關鍵的思考題。該書作者、《巡迴檢察組》編劇餘飛近日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

以推理和刑偵劇見長的編劇餘飛憑藉作品《永不消逝的電波》《剃刀邊緣》《重案六組》(第三部、第四部)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此番《巡迴檢察組》以及《人民的正義》的故事也帶着編劇很強的個人風格,並將諸多緊跟當下的社會話題放置在劇情中。餘飛說,這個關於正義的故事他寫得酣暢淋漓,他“一口氣寫了37集”,但也險些面臨不知如何結尾的困境。儘管如此,他始終沒忘記這個故事起筆時驅動他的那份動力:人民的正義。

劇本

最後10集推倒重來6次

回顧《巡迴檢察組》的創作,餘飛坦言非常懷念。2018年初,最高檢影視中心和金盾影視中心帶着想法找到餘飛的時候,他的創作熱情一下子就被點燃了。雖是一道“命題作業”,但也給了編劇很大空間,故事以“正義”爲核心,讓他十分想要動筆。“最開始看到‘人民的正義’這五個字,我就很觸動。這個主題一看就激動人心,同時又是現實主義題材,我很想嘗試。”餘飛說。

“人民的正義”是小說的標題,同時也是劇中人物反覆強調的。在餘飛看來,大千世界之所以會有矛盾,正因爲正義沒有一個確鑿的刻度,“真正的正義,是情、理、法的最大公約數”。

創作的第一步是開始佈設情節。他的工作習慣是先寫故事,再倒推人物。他在自己的“編劇數據庫”裡選定了40個案件,將其層層嵌套。於是,故事從“九三零案”開始,有胡雪娥兒子尋正義、沈廣軍認爲自己受冤、臥底檢察官“鄭天明”爲鄭瑋麗之死尋線索、省政法委書記張友成和他難斷的家務事,再到檢察官馮森出場,更多的案件與關於正義的拷問隨之而來。

故事中很多人物是被劇情推着“走出來”的,比如由宋春麗飾演的老太太胡雪娥,堅信自己的兒子有冤屈、爲救兒子奔走,時而和各路人馬鬥智鬥勇、時而又展現出市井世故……“其實並沒有在現實生活中和這樣的人打過交道,但是把故事和人物關係寫好,這個人物自然就出來了”。

不浪費每一條線索、不忽視每一個細節、把70個人物都寫立體,每一項都格外考驗編劇的能力,也讓創作極富樂趣。2020年底劇集播出時,餘飛曾朋友圈張貼了一張關係圖譜,近40個主要角色盤根錯節的關係網,絲絲入扣。

餘飛透露,《巡迴檢察組》的創作過程其實跌宕起伏:他先是一口氣寫了37集,“最暢快的是能寫當前的生活,而且能把生活中特別敏感的部分、兩難的抉擇寫出來”。可他險些在37集之時放棄了創作。“寫到37集以後,怎麼寫都不對了,人物關係太複雜。後面將近10集的劇本,寫過6次,推翻了6次,每一次都是寫完至少5集之後再推翻”。最艱難的時候,餘飛甚至想過放棄,“我想批准自己爛一次尾”,但在劇組同志們尤其是導演的鼓勵下,餘飛一次一次“鼓其餘勇”,最終在接近與世隔絕的狀態下,用口述的方式重新找回靈感,完成了創作。

人物

生活與虛構同樣重要

《巡迴檢察組》中的檢察官馮森和傳統印象的檢察官有些不同:他是臥底,武藝高強能說會道,身上的故事色彩格外豐富。爲了既保證這個角色的真實,又讓角色好看,餘飛想了很多辦法。他需要讓這個角色不只是停留在案頭工作,還要“動起來”,於是把巡迴檢察組和專案組結合在一起。

爲了創作,他和團隊一起到檢察系統深入採訪多日,“在對口的檢察院採訪檢察官、參與座談,也到監獄體驗。我接觸到很多檢察官,他們在處理很多問題的時候都有自己的辦法,有的人在生活中也有非常幽默的一面。”餘飛說,“希望大家在看戲的過程中,眼光也要與時俱進來看我們這些可愛的公務員。”

在餘飛看來,編劇這個行當,從真實中來很重要,想象力和虛構能力同樣重要,特別是帶有懸念的情節。“生活當然很重要,但不能只強調創作來源於生活。如果沒有虛構的能力,尤其是無中生有的創意能力等,編劇過程中就會遇到短板,比如場景、年代的轉換,還有不同矛盾衝突之間的銜接會缺乏技巧。”在餘飛看來,即便是現實主義題材,仍然很考驗編劇對虛構技巧的掌握。

談及《巡迴檢察組》裡演員的表現,餘飛表示非常滿意,“很多都超出了預期”,特別是馮森的飾演者和偉。“最開始設計的時候,馮森在臥底階段既要左右逢源,又不能違反紀律,這個度是很難把握的,但於和偉老師表現得很好,很多對角色的再創作都讓我們很驚喜。”餘飛也談到於和偉的敬業,“到後期他和劇中反派有一段對話,劇本有一萬多字的臺詞,他一口氣全講下來。”

《巡迴檢察組》開播之初,羅欣然的角色並不討喜,一些觀衆甚至質疑飾演者韓雪的演技。“可能大家對羅欣然這個角色有一些誤解,覺得她像花瓶,招人討厭。但我們在創作劇本的時候就是這樣設置的,韓雪恰恰把這種感覺演出來了。”餘飛特別強調,由於影視劇創作是很多因素合力的結果,一些角色的呈現可能會留下遺憾,“像羅欣然爲什麼會變成今天的樣子?其實和她之前的經歷有很大關係——她升任檢察室主任後本可以調到省檢察院,這樣就可以和未婚夫結婚,但因種種事情給耽擱了。”餘飛說,影視劇的空間有限,也給小說《人民的正義》留下了更大的空間,“在情節和人物以及主題上,小說都有一些更深刻的部分,希望讀者和觀衆不要錯過。”餘飛說。

編劇

建立自己的“編劇數據庫”

電視劇編劇工作之外,餘飛也是行業內的專家,在中國電影文學學會、中國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北京市電影家協會編劇工作委員會中擔任職務。因此,對於編劇行業的現狀和問題,他也頗有發言權。近年來,隨着國產製作水平的提高和觀衆接觸美劇越來越多,觀衆觀劇口味也發生了變化。其中之一便是,若一部製作精良的劇集情節緊湊,便有聲音讚揚其 “拍出美劇感”。

以美劇標準來衡量中國影視劇是否有失偏頗呢?在餘飛看來,這是一個要多方面評判的問題。“首先美劇也有拍得不好的,但整體制作水平確實是國際領先,編劇、服化道、製作班子、演員水平整體都很不錯。而國內製作班底的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劇本可能很好,但如果美術、攝影、製作、表演不好,也會讓大家覺得不好看,很塑料。大部分觀衆並不懂得專業的東西,只是樸素地想要一部好看的電視劇。”因此,在餘飛看來,讓整個製作流程更加專業化,纔是應有的努力方向。

“從編劇角度,包括技巧、觀衆欣賞心理、節奏在內,美劇確實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爲了做好編劇工作,餘飛建了自己的“編劇數據庫”。這個數據庫,其實是一個文件夾。每每在觀劇中受到啓發,他會隨時記下,其中有很多都是他看美劇時記下來的,“但是你肯定不能原封不動地拿過來用,那是抄襲。”在餘飛看來,國產劇和美劇在播出方式和生產方式上存在着巨大不同,“美劇周播的方式讓編劇在每一集都要拼了命地把觀衆留下,這樣做讓好的美劇每一集都非常極致。但也會有一個問題:如果每一集都太猛,越到後來越有續不上的風險,非常可惜。而國內影視劇,很多編劇甚至是先想好結尾再開始工作。”在餘飛看來,取他人之長、精進自己纔是不斷提升自身的辦法。

談及國內影視劇的發展,餘飛最看重的還是人才培養。“要團結最大多數的內容創作人員。”餘飛說,“過去曾經IP當道,行業一度忽視人才的培養,但其實,傳統的純文學作家、傳統的編劇也是一個寶庫。我們如果把裡面的高手全都找出來,內容生產上會有很大的改觀。”

採訪餘飛時,正是2021年伊始,多部主旋律精品力作以嶄新的面貌與觀衆見面,不論是扶貧題材,還是革命戰爭題材,都收穫了好評。“這個是好事。主旋律影視內容,包括現在的扶貧,革命戰爭、黨史軍史各方面的劇都出現很多優秀的作品。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不是咱們做不好,是過去太受市場影響,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最好的團隊和資源往往都被流量明星和所謂的大IP吸引走了。如此一來,不少主旋律作品變得水平一般,觀衆也就不愛看。這也證明,只要真正的高手來操作,任何題材都能拍得非常好。”餘飛說。

文/本報記者 張知依

統籌/劉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