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逼着寫不了論文的人發論文
並非所有的職稱評定都適合以論文發表情況爲依據,樹立正確的學術道德觀念不僅要引導個人,更要從評價體系改革入手。
“提供選題、寫作、刊發服務”“省時高效”……目前在網絡平臺上存在大量能夠“幫助”發表論文的商家,其中不乏交錢就能“代寫”並發表在正規刊物上的“一條龍”服務,甚至還有發表“假論文”的不法分子。據《中國科學報》評估,僅代寫論文的“產值”就已超過10億元。
中文出版的“水刊”“假刊”屢見不鮮。去年一篇發表在覈心期刊上的“論‘導師崇高感’和‘師孃優美感’”引起一片譁然,今年的“熟蛋返生”又上頭條。在“熟蛋返生”事件的後續發展中,當事人郭某稱這篇論文並不是由她自己親自完成,而是由朋友代筆,以六七百元的價格刊發。
據報道,一些非核心正規期刊的版面交錢就能上,有的期刊一次出版厚厚一大本,密密麻麻地塞滿“學術垃圾”,其用意無非就是賺取版面費。
加強對學術刊物的監管,是應對學術“灌水”最直接的方式。近年來,國家相關部委與科研機構針對學術期刊開展多輪違規收取版面費的打擊,並拉出了多個學術刊物的“黑名單”,收到了一定成效。近年來,中文核心期刊越來越往正規化、深刻化、國際化的道路上發展,然而,仍有一些刊物處於治理的盲區。
針對如此現象,相關打擊治理還應該加大力度,及時披露、撤銷一些沒有含金量,只爲“灌水”撈金的期刊。譬如此次事件中刊發“熟蛋返生孵小雞”論文的《寫真地理》雜誌就已經停刊整頓處理,如此久久爲功,才能激濁揚清,維護學術期刊的權威性。
需求創造市場,無論是從事科研,還是職業評定,大量發表需求讓論文賣版面有利可圖。尤其是評職務、評職稱、評優秀對發表論文提出“硬指標”,讓很多完全寫不了論文的人,卻有了不得不發論文的需求。於是,“歪腦筋”催生了灰色產業鏈,論文發表成了虛應故事的“生意經”。
除了嚴厲懲治走“歪門邪道”的人,也要及時遏制某些期刊論文的“鍍金”功能。並非所有的職稱評定都適合以論文發表情況爲依據,樹立正確的學術道德觀念不僅要引導個人,更要從評價體系改革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