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爲聽不懂!當着孩子的面吵架,恐引發情緒失調!
你曾經當着孩子的面與另一半爭吵嗎? 1歲以下的寶寶雖然聽不懂大人講話,但看到父母衝突仍會感到害怕。夫妻吵架在所難免,無論如何,千萬別傷害孩子!
寶寶在胎兒時期已經會對「悅耳」或「刺耳」的聲音做出「愉悅」或「嫌惡」的反應。3個月的孩子聽到父母聲音會做出不同表情;5個月的孩子開始可以分辨爸爸、媽媽的聲音;6、7個月的孩子喜歡聽周遭的人講話,對吼叫、尖叫等高頻率的聲音會感到不舒服,父母吵架的音調自然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1歲以下的孩子還不瞭解吵架代表的意義,但可以感知到父母聲音中的情緒強度,可能會因爲害怕、悲傷而睡不安穩或變得黏人。1~2歲幼兒的認知能力變得更好,除了延續害怕、悲傷的情緒,還會出現焦慮、哭泣的反應;可能會透過強烈的哭鬧、攻擊行爲試圖阻止父母產生衝突。孩子可能會將父母吵架的原因歸罪到自己身上,認爲是自己的錯才讓父母起衝突。
當孩子焦躁不安 可能會出現這些行爲…
孩子天生有自我保護的本能,會藉由一些「讓自己舒服」的行爲平撫焦躁不安的情緒。包括吸大拇指、咬指甲、玩弄生殖器…等。有些孩子會出現退化的行爲,例如原本已經戒掉吃手的習慣,又開始吸手指;或已經學會自己上廁所,又開始尿牀。
父母吵架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當父母各自沉浸在低落的情緒,對孩子疏於關照,長此以往,孩子會感到十分焦慮。當孩子發現自己無論怎麼哭鬧都無法阻止父母衝突,會產生強烈的無助及挫折感,進而感到憂鬱、焦慮。長期處於衝突環境容易讓孩子變得敏感,一聽到稍微大一點的聲音就聯想到父母衝突的場景,因而退縮或想要逃跑。這種負面效應會在孩子1、2歲時逐漸浮現出來,嚴重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互動、團體生活及適應社會的能力。當父母對孩子的行爲加以斥責,會讓家庭產生更多衝突,形成惡性循環。
孩子在語言爆發期會頻繁模仿父母的表情、語言及動作,當他看到父母對彼此大聲怒罵,甚至出現肢體衝突,就會有樣學樣,未來也做出以暴制暴的行爲。
避免在孩子面前衝突 先設「冷靜時間」
知名婚姻治療學者約翰高特曼(John M. Gottman)曾做過研究,父母較少發生衝突的家庭,較能營造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學習表現也會比較好。吵架時如果無法理性溝通,可以先請一方離開到其他空間,彼此冷靜下來再對話,或者等孩子睡着以後再談。
夫妻角力時很容易忽視孩子的感覺,此時應該回歸家庭的核心價值,思考「怎麼做對孩子最好?」「怎麼做可以讓這個家保持完整?」給予孩子穩定堅實的力量。臺灣青少年兒童精神醫學會理事樑歆宜表示,夫妻間無論有多大的矛盾,都應該避免指責對方,給彼此多一些時間清掉負面情緒,纔有理性溝通的空間。婚姻中原本就有許多難解的衝突,坦然接納彼此的困境,適時尋求心理諮商師或婚姻治療師的協助,才能讓家庭維持穩定。
親愛的父母,不要小看言語的殺傷力。吵架不但影響夫妻感情,也對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意見不合時應避免用言語攻擊。由爸爸、媽媽、孩子組成的家庭,缺了任何一角都不行。用最大的善意維護夫妻及親子關係,才能讓這個家繼續走下去。
教養10大原則*親子關係勝過一切。*世界上沒有所謂「完美」的父母,也不存在正確、最佳的育兒方法。*學會容忍育兒過程中的「模糊」與「不確定性」。*同時從自己與孩子的視角觀看這個世界。*培養好奇心、開放心胸,讓自己更有彈性。*接納孩子情緒的同時,必須設定明確的界線。*引導孩子建立從挫折中復原的能力。*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主動修復破損的親子關係。*瞭解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根據孩子的需求調整養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