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茶工少6成 鹿野紅烏龍陷危機
生產特有紅烏龍茶的臺東縣鹿野鄉,近年來採茶工人短缺、年齡也漸趨高齡化。採茶班長受訪之餘,雙手忙於工作沒停下過。(蔡旻妤攝)
臺東縣鹿野鄉生產特有的紅烏龍茶,年產值將近2億元,不過最近幾年來採茶工人嚴重短缺,不但人力減少,採茶工人的平均年齡提高到65歲左右,農民表示,由於手工採茶象徵製茶精緻化的前端流程,農民希望政府重視製茶產業缺工困境。
相較於西部缺水情況嚴重,東部部分地區缺水但大致情形仍緩和,春茶長得特別好;盛產紅烏龍的臺東縣鹿野鄉高臺茶區,採茶班10多位工人兩隻手快速又熟練的採着春茶;採茶班長說,大家都是2、30年以上的老手了,對他們來說不困難,可惜的是人力不足,而且工人平均年齡已65歲,茶農現在又在催着採茶,這陣子會比較辛苦。
頭戴斗笠、揹着簍子,受訪之餘手沒停下的蔡班長表示「現在採茶的年紀愈來愈大了,年輕人又不過來,待遇一天1200元,工作很自由啦!」。而鹿野地區的茶農吳秋伶指出,如果茶菁(指發酵剛採下的新鮮茶葉)當下沒采收起來的話,就會被放棄掉,因爲茶菁太老了就沒辦法做茶,因而造成農民的短收。
據瞭解,鹿野地區茶園共120多公頃,採茶工人由3、4年前500人左右,目前估計僅剩200人。農民強調,茶產業是精緻化的農業,從前端的栽培管理,到後端的烘焙,很多流程都需要人工,但現在老化、缺工情況嚴重。而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表示,政府已注意到這個問題,將積極吸引年輕人返鄉培訓,並推廣以機械取代人力,解決製茶產業缺工困境。
茶改場臺東分場長蕭建興表示,將會從栽培、製造,及末端的茶精緻烘焙等多方面加強教育訓練;並進一步說明,由機械取代部分人工採茶、製茶,將不會影響茶葉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