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民沿途送別袁隆平,靈車已抵達明陽山殯儀館
長沙市民夾道送別袁隆平院士靈車,齊喊“袁老,一路走好”(來源:original)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湖南長沙市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家裡的燈全亮着,照着袁老回家(來源:紅網時刻)
▲5月22日下午,湖南長沙,搭載着袁隆平遺體的靈車駛向明陽山殯儀館。攝影/上游新聞記者 肖鵬
5月22日下午4時許,上游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在明陽山殯儀館追悼大廳銘德廳看到,館內工作人員正在修剪大廳中央的綠蘿,還有工作人員在擺放展架。
▲5月22日16時許,長沙明陽山殯儀館,工作人員正在佈置追悼會現場。攝影/上游新聞記者 肖鵬
“正在做佈置準備。”一名正在修剪綠蘿的工作人員介紹後,一旁的男性工作人員在不斷催促她們加快進度。
明陽山殯儀館工作人員介紹,追悼會具體如何進行,他們將聽從上級安排。
▲5月22日16時許,長沙明陽山殯儀館,工作人員正在佈置追悼會現場。攝影/上游新聞記者 肖鵬
上游新聞記者瞭解到,5月22日16:20許,搭載着袁隆平遺體的車輛從湘雅醫院緩緩駛出,沿路有包括學生、護士等各界人士目送。在場羣衆追隨靈車沿路高呼“一路走好”。靈車從湘雅醫院出發駛過芙蓉路時,衆車輛鳴笛相送。
▲5月22日下午,湖南長沙,搭載着袁隆平遺體的靈車駛向明陽山殯儀館。攝影/上游新聞記者 肖鵬
袁隆平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曾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改革先鋒”等稱號,被譽爲“雜交水稻之父”。
上游新聞記者 肖鵬
相關報道:
國士無雙!袁隆平故里羣衆自發冒雨緬懷,袁老一路走好(來源:original)
袁隆平駕鶴西去,禾下乘涼夢仍在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爲“雜交水稻之父”。他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水稻產量從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先後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 800公斤、900公斤。
上游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注意到,袁隆平有兩個夢想,第一個夢想是“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長,籽粒像花生米一樣大,他和助手們一塊在稻田裡散步,在稻穗下乘涼;第二個夢想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將全世界所有的稻田都種上雜交水稻,讓世界不再飢餓。
一路走好!數千市民自發送別袁隆平院士 哽咽高喊“袁爺爺”(來源:original)
赤誠之心
據《糧食科技與經濟雜誌》顯示,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後,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工作。“作爲新中國培育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一定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捱餓。”袁隆平立誓。
1964年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爲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爲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瞭方向。
2001年以來,袁隆平指導選育成大面積示範畝產800公斤、米質優良的第二代超級雜交稻,並於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第二期超級稻目標。第二期超級雜交稻於2006年開始推廣,2011年種植面積達800萬畝,在大面積生產基礎上比第一期超級稻高50公斤/畝以上。袁隆平仍不滿足,進一步提出了將常規育種與生物技術結合,攻關第三期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示範畝產900公斤目標。
經過努力,2011、2012年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目標攻關百畝示範分別達畝產926.6公斤、917.7公斤,標誌着中國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目標實現。2013年,啓動畝產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攻關。2013年9月29日,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範片“Y兩優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縣羊古坳鄉牛形村實現百畝平均畝產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
▲1981年,袁隆平爲第二屆國際雜交水稻育種培訓班遴選講課用的雜交水稻標本。圖片來源/新華社
2006年,袁隆平提出“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即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力爭用三畝地產出現有四畝地的糧食。2007年“種三產四”工程率先在湖南20個縣啓動實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並計劃在中國推廣6000萬畝,產出8000萬畝的糧食,等於增加了2000萬畝糧食耕地,可多養活3000多萬人。到2012年,“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項目擴大到在50個縣市區實施,面積爲882.2萬畝,增產稻穀達9.62億公斤。截至2012年,累計示範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爲糧食持續穩定增產作出了新的貢獻。
2018年袁隆平“海水稻”團隊試種的包括“海水稻”在內的80多個水稻品種分批成熟,產量超出全世界水稻4.539噸/公頃的平均產量。這標誌着袁隆平“海水稻”團隊此次在迪拜沙漠地區的試驗種植取得了階段性成功。
2020年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耐鹽水稻在江蘇如東栟茶方凌墾區進行測產,經專家團隊對3塊各1畝左右稻田機收實測,“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達到802.9公斤。
老外有多看重袁隆平?身價評估“上千億”!國際地位堪比巨星!(來源:~)
確保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認爲自己應該爲國家擔負的責任。他對雜交水稻和它背後維繫的國家糧食安全懷有的赤誠之心,從過去到現在,始終未變。
▲少年時期的袁隆平。圖片來源/懷化日報
一定學農
據《農村工作通訊》雜誌文章顯示,袁隆平之所以選擇“農”作爲自己一生的奮鬥方向,他依然感慨於兒時的那次郊遊。“我沒有後悔,我有點雄心壯志,要改造。看到農民這麼苦,我們學農的應該有這個義務,幫助農民發展農業。”袁隆平說到。
袁隆平這樣講道:大約6歲時一次郊遊,曾在武漢郊區參觀了一個園藝場。滿園裡鬱鬱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豔的果實。袁隆平覺得那一切實在是太美麗了,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
“學農”,他暗暗下了決心。
新中國成立前,袁隆平的父親擔任過縣高等小學的校長和督學,後來在北京鐵路系統當了一名高級職員,是一位具有愛國心的知識分子。母親是一位很有修養的英語教師。當袁隆平提出要報考農校時,父母都曾極力反對過。袁隆平笑着說:“如果那個時候老師要帶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髒,那我肯定也不會學農了。”
當袁隆平以一個農學院學生的身份參加土改,第一次住在農民家裡,看到真正農村的時候,“苦累髒”的巨大反差,反而使他找到了用武之地。
▲青年時期的袁隆平。圖片來源/中國青年報
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我希望青年科學家不要過分計較個人得失,而是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作爲自己的奮鬥目標,不斷努力。”2018年11月22日,在接受未來科學大獎組委會頒發的獎盃時,袁隆平表達期望。這也是他用一生踐行的奮鬥目標。
中國青年網報道顯示,2019年4月13日,雜交水稻已經取得每公頃產量18噸的成就,但袁隆平並不滿足,他還要朝着每公頃19噸、20噸的目標奮鬥。他攻關的遺傳工程雄性不育係爲工具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爭取在未來幾年時間內通過審定,進行大面積推廣,並逐步替代三系雜交稻和兩系雜交稻。
解決了“吃飽飯”的問題後,袁隆平又把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2018年9月,中國農學會、華南農業大學、中科院等多個單位和部門的專家,對袁隆平領銜的“低鎘水稻技術體系”多點生態試驗進行了綜合評議。結果顯示,“低鎘稻”稻米鎘含量在每公斤0.07毫克以下,低於每公斤0.2毫克的國家標準和每公斤0.4毫克的國際標準。這表明,“低鎘稻”在不同鎘含量土壤、不同栽培方式下的表現都較爲穩定,爲我國從根本上解決“鎘大米”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撐。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雜交水稻是他的魂
“沒有誰,比他對雜交水稻更執着。”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院士辦主任辛業芸博士曾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談到袁隆平。
報道顯示,爲方便行動不太便利的老院士研究,湖南省農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塊試驗田。這塊田從此就成了他的“心病”,只要在長沙,每天都得看上好幾遍。
被稱爲火爐城市的長沙,夏季太陽毒辣,酷熱難耐。可不管多炎熱,袁隆平起牀後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臉、刷牙、吃早飯,而是下田。每天的第二次“問診”,是大家都只願躲在空調房裡的“烈焰”中午。第三次、四次下田,則在晚飯前和晚飯後。
“因身體原因,袁隆平不能再頻繁奔走全國各地。但哪天不讓他看一眼田,他心裡就落空了。以這塊田爲例,其實他站在自家窗戶旁就能看到,可他依然堅持每天下樓去田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楊耀鬆說。“雜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血液裡,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2013年8月19日,袁隆平在廣西桂林市灌陽縣黃關鎮聯德村袁隆平超級稻第四期攻關示範片查看水稻生長情況。圖片來源/新華社
用種子改變世界
袁隆平有兩個夢想:第一個夢想是“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長,籽粒像花生米一樣大,他和助手們一塊在稻田裡散步,在稻穗下乘涼……第二個夢想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將全世界所有的稻田都種上雜交水稻 ,讓世界不再飢餓。這兩個夢,是他美好理想和豐富想象力的藝術展示。他說:“神奇的夢想誕生於平凡之中,也能夠在平凡之中成真。”
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文章顯示,研究雜交水稻之初,爲尋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冒着酷暑,在茫茫稻海中一行行、一株株、一穗穗地尋找。爲搶救殘存秧苗,他奮不顧身跳進深井;爲完成試驗,他在遭遇強烈地震時冒着生命危險搶救種子,堅持3個月住操場、睡草蓆。自1968年在海南開闢了水稻研究基地後的半個世紀裡,他像候鳥一樣往返於三亞和長沙,以空間換時間,遊走奔波,從未間斷。“無論多優秀的人,如果太自私,對社會、對人沒有感情,是不行的。”爲了發展雜交水稻事業,袁隆平把自己的獎金捐出來,設立了科研基金和農業科技獎勵基金。
如今,中國的雜交水稻還在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巴西等國家大面積植,也相繼在埃及、馬達加斯加、利比里亞、墨西哥和南美各國等推廣開來。美國作爲世界上發展雜交水稻較早的國家之一,在第一次引進雜交水稻試種之後,驚呼其爲“東方魔稻”。印度是除中國之外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引進了中國的雜交水稻之後,至2017年,雜交水稻種植面積達300萬公頃,水稻產量達1.1億噸,成爲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同時,“一帶一路”倡議爲國際農業合作創造了機遇和平臺。目前,雜交水 稻已推廣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平均畝產增長20%~50%,爲解決人類的糧食問題,促 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力量。
2010年4月28日,北京大學百年講堂內“中國首屆心靈富豪榜”榜單正式公佈:袁隆平榮登心靈富豪首富榜。主辦方給他的評語中肯而又準確:“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他創造的物質財富,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無價。而他自己,依舊躬耕于田疇,淡泊於名利,真實於自我。他以一介農夫的姿態,行走在心靈的田野,收穫泥土的芬芳。那裡,有着一個民族崛起的最古老的密碼。”
上游新聞記者 蘇衡 實習生 陳芷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