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宮詞》革新藝術表達 “彌新劇”爲影視創作提供新思路
大合影
4月24日,由編劇幫主辦的《大宋宮詞》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衛、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汪海林、中國歷史研究院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孫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雷博、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融媒體中心主任靳晶、中國傳媒大學學術期刊中心主任彭文祥、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戴清、《北京青年報》文藝評論主編張向紅、《文藝報》藝術部主任高小立、《廣電週刊》主編李雪昆、青年劇評人楊文山等出席會議。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紛紛就歷史基礎下的藝術再現、歷史真實與戲劇化改編、歷史人物的形象重塑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大宋宮詞》是由李少紅執導,劉濤、周渝民領銜主演的宋風傳奇劇 。該劇以“鹹平之治”與“仁宗盛治”爲歷史背景,講述了北宋真宗時代,名臣、宗族及外邦之間相互依存、相互牽制的故事,刻畫了女主角劉娥從一介民女到攝政太后的成長曆程。《大宋宮詞》用新視角、新方式對宋朝塵封的故事做出新解讀,讓歷史煥發出新的價值和意義,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彌新劇”。
《大宋宮詞》一經播出,受到了諸多關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衛對《大宋宮詞》獲得的熱度給予了高度肯定,他表示“每天新上的電視劇那麼多,能達到《大宋宮詞》這個收視率的其實並不多。”如今的輿論場上,一小部分人的趣味被放大,粉絲的聲音過於喧譁,觀衆的聲音被掩蓋。然而《大宋宮詞》持續的熱度證明,沉默的大多數人已經被劇吸引,一直在熱切關注着這部劇的故事走向。
與上世紀《雍正王朝》《大明宮詞》等古裝劇熱播時,輿論爭鳴“史實”與“戲說”的話題不同,當下歷史題材劇中,創作者既不完全拘泥於歷史本身,觀衆對其評判也不再侷限於“正劇”高於“戲說”,“真實”優於“演繹”。相反,“在歷史題材劇的創作中,不一定要求處處都完全符合歷史,但是力求表現出一種歷史感,歷史感是劇集氛圍、細節、氣質的總和,需要創作者有足夠的歷史意識。”知名編劇汪海林如是說道。歷史學專家孫曉也表示認同,“歷史一般做事實判斷,判斷本身是主觀的,藝術一般是對價值進行判斷,歷史研究者在評判歷史題材劇時,應該採用歷史認同和文化認同。”影視作品不需要太拘泥於細節,他認爲“重要的是,《大宋宮詞》表現出了一種文化認同。”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的軸心時代,是一個值得用視覺作品進行探索的年代,“從點茶掛畫、撫琴插花,到鐵馬冰河、兵臨城下,在藝術和美學角度而言,這部劇審美高級,給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廣電週刊》主編李雪昆對劇中的細節還原和場景畫面給予了高度的讚許。媒體人靳晶認爲,“《大宋宮詞》以歷史故事爲骨架,以文化爲血肉,勾勒出了宋代文化的發展脈絡,肩負起了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體現出了精益求精的藝術精神,無處不在的人文關懷以及無與倫比的文化自信。”在學術界還處於對宋朝的各項研究沒有完全定性的時候,《大宋宮詞》以鏡頭與科技爲媒,將一個王朝整體的氣象呈現出來,“歷史題材劇的核心就是氣質,在邏輯、三觀、情感、氣質層次之後,最深的層次是劇本身觸及了人類文明中怎樣的問題,以及這部作品的根本關懷。”歷史學專家雷博如是說道。
高雷同度、低轉化率和創新度的流失,是觀衆對於“大IP劇”產生審美疲勞的原因,當然,也有不少別具特色的歷史題材劇廣受好評,正是因爲其將複雜的人物關係和宏大的歷史片段打破解構,以現代人的思維把握基本事實、重新梳理脈絡,最終以適合影視表達的方式重塑,爲歷史題材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範例和思路。恰好,《大宋宮詞》就是其中之一。《北京青年報》文藝評論主編張向紅認爲,“《大宋宮詞》對劉娥的形象有新的糾編,這是挺有意味的事情,也是一個啓發,歷史上其實有很多非常光彩照人、有頭腦的女性形象,發掘她們能成爲影視劇創作的富礦。”提及此,傳媒大學教授戴清也表示認同,“劇中劉娥的一句臺詞說得非常好,‘敗給自己的心魔’,在權力和金錢面前,有幾個人能過這一關?所以《大宋宮詞》在精神內涵和創作上是很有水平的。”
相較於那些帶着機會主義,塑造成女性爽劇的模式,對於增強女性視角、提高女性意識是沒有太大益處的,反而容易引起觀衆反感。《文藝報》藝術部主任高小立也表示,“《大宋宮詞》在浪漫主義的引領下,對角色人物深度做了獨有的挖掘,是女性獨有的細膩精密的情感表達。劉娥在朝堂權謀鬥爭中,爲大宋禪精竭慮,她所做的一切不僅出於對真宗深深的愛,最重要的是對大宋江山的愛,給我們留下一個很有個性的女性形象。”《大宋宮詞》有歷史索本,也有藝術加工,它將人物從歷史深處打撈出來,做出一定程度的還原,這都是取材於歷史並回饋於歷史的現代意義,青年劇評人楊文山也認爲,“劉娥溫良恭簡讓、爲母則剛、以柔克剛,善用女性的特質來化解政治危機,在我看來《大宋宮詞》並非之前的‘大女主’套路,而是迴歸了傳統女性主義表達的‘彌新劇’,歷久彌新,更顯價值。”
“我們談藝術真實,學界、業界經常說一句話,‘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每個都對號入座,可能會限制藝術想象的空間。”中國傳媒大學學術期刊中心主任彭文祥如是說道。近幾年來,隨着電視劇觀衆代際變化,對於歷史題材劇的認知也在發生改變。《大宋宮詞》選擇迴歸現實,既能滿足觀衆想象,又能借古喻今、討論當下問題,這種擁有全新表達的“彌新劇”也許纔是大衆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