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選擇來找我》扶貧守鄉人 以堅定之心盡綿薄之力

故鄉對你來說是什麼?是奔波在路上,心之所繫卻回不去的遠方?還是外出後歸來,內心堅守舍不掉的深情?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外出打工不再是最好的選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守護故鄉,用愛和知識帶領家鄉人民摘掉貧困的帽子,點燃希望的光芒。聚焦脫貧,回望故鄉,12月14日,由搜狐視頻自制,並聯合北京旅行家雜誌社有限公司中國農業銀行、知和年年(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紀錄片《當選擇來找我》,將帶你看看那些“放不下故鄉情”的人們如何紮根故鄉,脫貧致富,看看他們如何在方寸田地中尋求生機,在方寸之間創造奇蹟……

迴歸故里,用深情點燃希望

內心安處是故鄉,脫貧攻堅靠老鄉。在國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幫助之下,那些背起行囊遠離故土的年輕人開始踏上回鄉的路途。從外出打工,到回鄉創業,農民擇業觀的改變,成爲欠發達地區因脫貧攻堅戰而產生鉅變的最好註腳。《當選擇來找我》第三集從回鄉開始,講述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如何守護初心,承擔“大擔當”。

圖片:黃平縣山村古稻米種植戶楊通文

“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或許這便是黃平縣半山村村民最大的快樂,也是楊通文的追求。那一年“五十知天命”的楊通文不再漂泊,選擇回到故鄉,種植當地特有的古水稻。從最開始的滯銷,到後來的直播賣米,再到舉辦豐收節宣傳古稻文化,楊通文讓更多的人知道苗族古稻,也讓更多年輕人看到留在故鄉的希望。

圖片:肇興村致富帶頭人吳川平

吳川平的老家在黔東南的偏遠小村肇興,那是近年來的旅遊勝地,但連日陰雨和疫情的雙重影響讓這裡不再喧囂,於是如何將家鄉特產和文化推廣出去成爲“茶三代”的吳川平心之所繫。從北京回到故鄉的她利用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讓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老茶場獲得新生,將地方特產融合侗族文化,通過舉辦各種活動,打造屬於故鄉的品牌。吳川平想做的不是生意,而是爲老鄉們帶來富饒和希望。

圖片:牛耕部落致富帶頭人楊正熙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洋洞村的楊正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造夢者農學院畢業後他毅然選擇回鄉種地,面對高海拔的地理環境,他將目光投在當地特有的古稻上,迴歸最傳統的牛耕方式加上現代化的加工工藝,讓楊正熙擁有了有牛米。但這只是他夢的一半,他追求的還有人和大自然的和諧共生。懷抱着保護和培育古稻種使命感,他建起了一座種子基地,在這裡不僅有搶救的二百多個即將消失的物種,也讓更多的人關注到中華牛耕文明。

圖片:五鏡鄉倉覺黑山羊養殖致富帶頭人農布

總有一些人對家鄉愛的深沉,也因爲熱愛選擇堅守故鄉,孕育希望。雲南香格里拉五鏡鄉倉覺村的藏族青年農布十年前失去了右腿,無法行走千里的他卻懷抱希望。他深知彼此扶持就是最強的力量,面對生活的坎坷,他帶領身邊的殘疾人辦起了黑山羊養殖合作社。面對美麗的家鄉,辦農莊、建民宿也成爲他的新創想。農佈讓村裡的人不用走出大山就有機會靠近外面的世界,更讓這片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

圖片:孟連縣賀雅小寨公益愛心扶貧活動發起人布南

知識是光,照亮人生的方向,在雲南孟連縣藏着一座叫做“流浪者咖啡”的咖啡館,那是傳播知識的地方。咖啡館的打理者叫格布南青,年輕時她曾依靠借閱圖書瞭解世界,長大後,她通過收集將海量的圖書送到邊區學生手中。從2001年至今,她先後到過四十多所學校,除了帶去圖書,她還聯合身邊的朋友利用假期進行音樂扶貧。“讀書就是回家”,格布南青利用自己的力量讓孩子們汲取知識,瞭解世界,哪怕是在這片並不富饒的土地上也能大膽做夢,敢於追逐。

圖片:霞若鄉傈僳族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余文藝

“另闢蹊徑的返鄉大學生”余文藝最近盯上了短視頻平臺,但他想做的不是消磨時間,而是利用視頻帶貨將故鄉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蜂蜜銷售出去。在家鄉的十年時間,他不僅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村民升級了養蜂設備,只要是對村子有益的事情他都願意去嘗試。他將自己紮根在這片土地,和大家一起成長,共同長出收穫的果實。

有的人選擇追隨燈塔,有的人選擇成爲燈塔,追隨燈塔的人眼中有光,而成爲燈塔的人擁有堅守的快樂。在城市和鄉村之間,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人物”選擇堅守故鄉,在高山低谷,藍天碧水之中通過勤勞和智慧脫掉貧困的帽子,從泥土之中俯嗅大地,也頭向藍天,成就不一樣的“大擔當”!

講述一線扶貧故事和人物,收穫真實感動。紀錄片《當選擇來找我》帶你看看脫貧路上那些堅守的扶貧守鄉人。12月7日起,每週一、週二上午十點,《當選擇來找我》搜狐視頻全網獨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