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公設宅 屋齡逾30年僅8.5%
▲房屋公設比隨着不同年代而增幅明顯,低公設比的公寓華廈愈來愈少了。(圖/記者江羚瑜攝)
房價直直漲,使民衆更關心房屋的「實際使用面積」,因此「公設比」成爲購屋族選屋的重要指標,根據臺灣房屋調查,六大都會區住宅成交資料統計發現,公設比在100年代佔35.3%、90年代佔31.5%、80年代佔26.2%、70年代佔15.7%、70年代以前佔8.5%。
臺灣房屋指出, 80年代完工的建物公設比26.20%,相較於70年代15.7%增幅最多,原因在於建築法規的異動,包括停車獎勵、消防法令修改,加上多元化公共設施進入社區蔚爲風潮,造成80年代後的新大樓公設比日漸攀升,十年間增加幅度高達10.5%,不難發現建物公設比由於完工年代不同而逐年增加,其中屋齡超過30年的公設比僅佔8.5%。
臺灣房屋分析,透天厝是早期的屋型,並沒有「共同使用部分」,加上早期不動產登記時,經常把樓梯登記在主建物中,形成低公設,部份華廈或公寓屋齡超過30年亦產生「零公設」的現象。
至於近十年的成屋若建築完工年份在「90~99年」,公設比皆超過30%,臺灣房屋指出,2005年7月依建築法規規定,若是8樓以上建物,皆須強制設置「雙安全梯」,且安全梯的寬度、樓高都詳列規定,且明文規定排煙室、消防箱、通風管道間等公共設施,造成94年後完工的建築增加許多「共同使用部分」,公設比至少提升5%
而公設比居全臺之冠的區域,在90年代前,臺北市皆名列公設比最高的都會區,不過最近調查發,由新竹奪冠。由於管理完備、設施多元的社區型住宅,吸引科技人的目光,以「飯店式寓所」爲例,有休閒設施如三溫暖健身房、中庭造景迴廊及商務中心等公共空間,儘管公設比超過30%,租金可達1.3~1.5萬元,收益效果相當大,且具增值空間而備受投資客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