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來讀書”領讀人楊薇薇:藝術是人類與自我獨處時的療傷湯藥
(原標題:“都來讀書”領讀人楊薇薇:藝術是人類與自我獨處時的療傷湯藥)
我們爲什麼看不懂藝術?藝術對我們現代人有何意義?視頻的盛行對藝術傳播有何作用?
東北大學教師楊薇薇通過抖音直播,分享了英國著名藝術學史家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一書,別具心意地解讀藝術之美,帶領衆多網友走進了藝術的世界。
藝術滋養長大的女孩
小時候,看過一本科幻小說後,楊薇薇就突發奇想用連環漫畫的形式,把這本小說的某個章節畫了出來。本以爲是信手塗鴉,沒想到父親偶然發現後卻驚呼:“這孩子居然畫得像出版物一樣!”父親的稱讚,讓年少的楊薇薇獲得了強大的自信,她對繪畫的喜愛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上大學時,爲了完成一次自由作業,楊薇薇一個人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偶然的機會從一座老宅院“淘”來一個鹹菜缸。爲了表現“中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融合與碰撞”這一個主題,她用丙烯顏料在大缸的表面繪製,整整畫了一個星期。
完成作品之後,在導師和同學詫異的目光下,楊薇薇把缸底部的一個角打碎,裡面繪製的一些符號元素“流淌”了一地。多年來,當時的導師將這口缸一直襬放在自己工作室的玄關處收藏,稱讚它“很驚豔,有靈氣”。
如今,楊薇薇越來越多的被中國古畫所吸引,尤其是宋元以前的古老繪本,有宮廷院體的,也有民間民俗的。她經常會愛不釋手的展開這些古畫的複製品,細細的端詳它們那歷經歲月發酵後沉澱出來的古樸質感,那些迂迴曲直、流暢飛揚的墨痕線條,那些精美絕倫、顧盼生姿的人物形象……每每徐徐打開這些畫卷,就會感受到一股古樸的仙氣撲面而來。這種中國特有的清新雅緻,散發出中國特有的氣質。
藝術要“俯瞰”才能看得懂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再加上時空、文化和思想的隔閡,藝術似乎總和普通人之間隔着一道鴻溝。
楊薇薇有個觀點是:想要看懂藝術,一定要去“俯瞰藝術史”,即站在一個歷史的高度看問題。近幾年,市面上雖然也有很多書和公衆號,都在做藝術普及。但是楊薇薇研究後發現,這些內容大多是在“分析畫面的細枝末節”,或是在講一些“藝術家的私人緋聞”。因此,人們得到的信息,都是一堆零零散散的碎片,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而“俯瞰藝術史”,就是不拘泥於分析藝術品的材質、技法、用光、流派等等這些細節,而是首先把這幅作品放在整個人類社會的大系統中去看,站在全景別的視角,把作品放到當時的文化、制度、地域、宗教、種族的語境中,系統地去理解它,才能撥開層層迷霧,發現這些眼花繚亂的藝術品的“好與不好“,也就有了鑑賞它們的能力。
楊薇薇指出,當在頭腦中構建起一個宏觀的整體脈絡和生態系統之後,纔會有信心的去鑑賞一件藝術品,甚至能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了。有了這個基石之後,再去欣賞藝術的一些細節之美、質感之美、背後的故事之美,否則就會對藝術產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種“疏離感”。
所以當人們站在一定的高度來看待整個藝術史的時候,纔會發現,不論是那些古典時期的繪畫雕塑,還是現代的裝置影像作品,歸根到底,都是對當時社會,人們集體觀念的一種記錄。這些藝術作品像“活化石”一樣,閃耀着獨屬於那個時代的光芒和神韻,同時構成了人類文明歷史的一串串實實在在的腳印。
成爲“領讀人”分享藝術之美
在楊薇薇看來,整個現代社會的運轉就像一部分毫不差的大機器一樣,每個現代人都像個“活在套子裡的人“,不敢犯錯,日日夜夜的運轉下去,而藝術就是人類現代生活的詩和遠方,是忙碌的現代人頭頂那一片星空。
楊薇薇認爲,藝術是人類與自我獨處時的療傷湯藥,是歷經戰爭、危機、痛苦後,人類與脆弱的自己獨處時的反思與遐想,與過去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擁抱。藝術讓人類拍拍腿上的塵土,保持不被馴服的高傲,不慌張的繼續前行。
爲了普及藝術,近年來,楊薇薇經常融入各類藝術交流活動。她創辦了公衆號“禧爺說”,還在喜馬拉雅FM、蜻蜓FM上,開設了一門藝術普及課《禧爺說 | 史上16個藝術表情》。不久前,楊薇薇還加入了“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該計劃由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番茄小說聯合8大高校和25家文化機構發起,計劃持續邀請高校的學者、作家、文化文藝名人等一起成爲“領讀人”,帶領網友們共讀好書。首次擔當“領讀人”,她分享了大名鼎鼎的英國藝術學史家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該書語言淺顯易懂,內容深刻系統,是藝術入門的首選。
她表示,不能低估大衆對知識的追求和“成爲更好的自己”的這種渴望,短視頻用戶會從娛樂需求,升級成爲知識需求。知識的傳播是一個永恆的課題,而抖音直播就是一個更新、更好、更有趣的選擇。通過短視頻和直播號召大家都來讀書,是可以跟書籍的這種深度的媒介,相互補充,取長補短地去做“一對好搭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