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社運大炮變綿羊
民進黨執政後大舉收編社運人士,陳吉仲、林飛帆均是代表性人物。但經過試煉,曾是「執政者防腐劑」的他們,本來面目多已消失;背後的團體也就此消風,陷入矛盾窘境。其結果,就是讓諸如食安、居住正義等重大議題,不見社運制衡力,昔日理想的捍衛者,全成了伊甸園綿羊。
陳吉仲,前農陣成員,也是農經教授,自許對農業有「一生懸命」使命。他曾在2013年扮演反瘦肉精美豬炮手,抨擊開放將重創臺灣養豬產業,打死也要擋。
林飛帆,太陽花運動高舉反黑箱,曾參與青年反美牛聯盟,指開放美國瘦肉精肉品是黑箱協商、漠視人民安全,此例一開各國瘦肉精將任意通關。
但如今,陳教授變陳主委、林同學變林副秘,當初高舉農權與程序正義的倡議者,在進入體制後顯然無法、也不願衝出生路,而是任由體制同化。
當年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的夥伴,或許是眼見意見領袖被收編,出手不打自己人;也或許是行政資源藉此裙帶關係讓彼此雨露均霑,吃人嘴軟,監督政府力道已是大不如前。
類似案例,還包括環保戰將詹順貴,擔任環保署副署長期間卻對深澳燃煤電廠投下贊成票,保送環差案闖關;又或是巢運推手花敬羣,擔任內政部次長後改稱打房是無理取鬧的不正義行徑。
社運入陣,能量反而弱化,街頭衝撞者全變成政府體制內沒有臉孔的人,這證明收編反對力量,是政府消弱監督力量的好方法。只是,隨着社運力的弱化,臺灣距離公民社會的理想,是愈來愈遙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