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育

原標題:更好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育

【專家學思】

“十四五”時期,我國養老、托育服務體系建設需求較爲迫切。對養老服務來說,具體表現爲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高齡和失能失智老人數量不斷增多,養老服務需求持續增長,對服務能力和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對托育服務來說,因其處於起步階段,既面臨需求不斷擴大、投資快速增長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設施缺口大、運營成本高、人才供給不足等挑戰。爲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普惠養老服務”“大力發展托幼一體服務,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

隨着我國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涉及“一老一小”的民生問題已呈現新特徵:一方面,快速增長的老年人口造成養老服務供不應求,比如,一些地方養老機構、護理康復機構等資源配置不足,養老服務人才短缺,城鄉養老服務供給失衡等;另一方面,隨着生育率下降,一些地方出現了嬰幼兒服務供過於求的現象,比如幼兒園、兒童醫院等設施出現空置現象,相關教師和醫護工作者面臨沒有學生可教、沒有患者可醫甚至待業的壓力。需要加快調整,以便爲相關從業者找到出路,避免資源浪費。

爲此,從短期來說,各地要根據實際,可在繼續做好嬰幼兒照護、幼兒園撫育等工作的同時,把空置下來的校舍及設施及時用於改建養老、照護和老年教育、文化娛樂機構,扭轉養老服務“一牀難求”、老年教育“一桌難求”等狀況。更重要的是,要根據實際,充分發掘老幼兩代代際天然親和的人性需求,採取“老幼共託”一體化模式,促進老幼融合互動,對於豐富老幼兩代人的生活可以起到“1+1>2”的作用。同時,部分因生源和患者短缺造成的相關從業者,也可以在“老幼共託”一體化模式中找到新的用武之地。

從中期來說,要培育超前眼光,從當前嬰幼兒和學前教育入學規模的快速變動,嘗試推演下一步小學、中學和大學教育入學規模的增減態勢,提前準備並作出安排。相關研究表明,2026年至2035年間,我國60後、70後老年人口呈現急速增長趨勢,而嬰幼兒出生率回升緩慢,同時,兩者對各種資源的需求將出現結構性問題。針對這一態勢給未來基礎教育和養老服務需求帶來的物力、財力和人力資源的結構性變動,全國和各地要根據黨中央關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要求,制定中期計劃,並做好相應政策儲備,把“一老一小”的問題納入一盤棋,並從資源配置上做好準備和安排。重點針對養老服務牀位、幼兒託養設施及其帶動的老年用品、嬰幼兒用品以及相鄰服務所需人力、物力和財力做好準備,重中之重是做好養老服務人才和嬰幼兒照護人才隊伍的預先建設,探索養老服務和嬰幼兒雙料人才的培育模式。

從長期來說,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根本,意味着要切實解決好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出現的各年齡人羣會面臨的問題。既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養老服務問題突出時就只關注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怎麼滿足,在托育服務問題突出時就只關注其服務供給如何擴大,也不能簡單思維,停留於單純發展“老幼共託”一體化模式,而是要從更高層次樹立系統思維。一方面,要不斷優化人口年齡結構,確保人口均衡發展,確保防止跌入低生育率和過度老齡化陷阱;另一方面,樹立全齡友好思維,積極發展覆蓋全人羣全生命的民生經濟和社會事業,確保人口均衡發展目標下嬰有所生、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一句話,就是要努力做到年輕人口、中壯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經濟社會資源上的大致均衡,實現代際和順,這是我們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遠根基,也是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總而言之,當前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強養老、托育服務體系建設,是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礎性工程,對於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育,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老幼共託”一體化模式是當前各地探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措施之一,在不斷促進其發展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深化養老托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擴大服務供給,提升服務質量,完善服務體系,更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逐步滿足人民羣衆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促進家庭和諧幸福、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同時,更要把短期、中期和長遠結合起來,統籌解決養老、托育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過程中會遇到的相應問題。要在民生爲大的理念下,樹立全齡友好思維,協同解決好各年齡羣體各自的問題,更好實現老年人健康長壽、年輕人未來可期的美好夢想。

(作者:黨俊武,系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