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新南向2.0的倡議與落實
面對中美兩強競逐不斷升高及全面覆蓋,以及新冠疫情持續擴散儼然已成爲「新常態」的當下,包括工總、商總、工商協進會與三三會等四大工商團體負責人,日前舉行閉門會議討論對策。強烈建議政府應啓動「新南向2.0計劃」,從產業對接角度思考,配合各國關鍵性產業的發展重點,進行適當調整,以取得實質效益爲優先。
回顧臺灣產業境外投資的歷程,最初是源始於上世紀八○年代末期,隨着對岸啓動改革開放,以及臺灣恢復兩岸交流,興起第一波的產業西進風潮,造就了臺商與大陸經濟快速成長的雙贏盛況。然而,在本世紀初兩岸先後加入世貿組織(WTO)後,區域經合組織大行其道,而臺灣卻因爲受制於國際現實而未能加入,以致和韓、日、星等國之間出現因關稅優惠落差所導致的不平等競爭困局。特別是在東協十國先後和中、日、韓完成10+3的自由貿易區協議後,對於高度倚賴出口貿易的臺灣產業造成極大衝擊。因此相關產業,或者加緊部署直接前往東協各國投資設廠,或是加強在大陸毗鄰東南亞的雲南、廣西、廣東、貴州的佈局,以便假道進入東南亞市場。
隨後,在大陸內需市場的本土紅色產業供應鏈快速成形後,臺商的動向也就更爲紛紜。包括繼續深耕大陸內需市場,或者伺機轉向東南亞佈局,以及出現第一波的鮭魚返鄉。而到了美國總統川普啓動中美貿易戰後,再加上疫情的衝擊,讓產業斷鍵現象快速引爆。以致在日前四大工商團體的閉門會議中,與會者只能務實的獲致共識,強調臺灣製造業一定要避免產業斷鏈事件重演,以及理解以大陸作爲生產與出口基地的依賴性也要適度降低。
然而,臺灣的生產製造業在各種不利條件夾擊下到底要何去何從?佈局崛起中的東南亞,成爲新興的生產基地,自然成爲首選。而論及轉進東南亞,蔡總統2016年就任時其實已經提出以新南向產業佈局作爲施政重點,但爲何四大工商團體還要提出「新南向2.0」的訴求?
分析業者的此一訴求,消極來講擔心如果沿襲既有的新南向策略,只是逃難式的一窩蜂將設在大陸的廠區移往東南亞落腳。在缺乏通盤規畫,業者也未能具體瞭解東協各國的產業情境下,曾經發生在越南的排華事件,讓包括臺塑集團所投資的鋼鐵廠當時都曾遭到池魚之殃,自然成爲臺灣業界揮之不去的陰影。
另外,「新南向2.0」的提出,自也包含了具前瞻性的積極意涵。這些工商團體的負責人指出,臺灣多年來已被形塑爲全球產業鏈可信賴的夥伴。因而,在東西方對立日趨嚴重之際,其實臺灣如果能善用處於亞太地區樞紐地位的優勢,除了可以成爲西方世界可信賴的夥伴,進而還可以成爲歐美企業進入東亞、東南亞地區的橋樑。
總結而言,不論是基於對既有蔡政府「新南向1.0」政策的不足提出檢討,抑或是以前瞻視野寄望在全球產業大斷鏈的當下,找出化危機爲轉機的破口,「新南向2.0」所強調的,不論是應從產業對接的角度來思考和佈局,或呼籲政府應將企業的海外投資視爲國力的延伸,善用臺商在各地的關鍵地位獲取綜效,進而對有心南向的業界,提供必要的輔導,並確保臺商在海外投資安全。而產業界自然也應從全球化與供應鏈安全的角度,重新檢視主要產業海內外生產、投資與供應鏈的配置,以兼顧並提高臺灣產業鏈的多元性、完整性與在地化。
對於工商業界的這番論述,行政團隊倒是迅速作出迴應。就在「新南向2.0」發聲的次日,行政院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也就立即做出迴應。他透露爲配合前瞻計劃2.0的啓動,「亞洲.矽谷計劃」中的「智慧城鄉2.0」徵案最慢在明年初即將展開。龔主委並強調,相較於1.0階段是以國內爲試練場域,2.0則將以輸出國際市場作爲徵案主軸,以加速資訊軟硬結合的系統整合輸出海外市場。同時也將推動在新南向國家設立區中區、園中園的臺商專區策略,讓業者不再是零星的單打獨鬥,而是形成國家隊進軍東南亞。
行政團隊能夠這麼快速的做出迴應,的確令人刮目相看。但徵諸過往經驗,行政團隊受制於繁複的行政流程,以及與實務的隔閡落差,到頭來往往是「言勝於行」。特別是全球產業鏈的重建,蘊含了諸多的變數,且又不能靜觀待變而必須掌握時效。因而政府設定的2.0與業界期待的2.0之間,如何有機整合,無疑纔是最真切而又嚴峻的考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