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戰兩難兩頭落空

1937年4月2日,毛澤東等在延安機場迎接同國民黨談判後歸來的周恩來一行。(新華社)

次日蔣約司徒雷登來談,實告非收復張家口不可;俟收復後即自動宣言停戰,請其轉告馬氏。馬不允,蔣置之不理。馬旋又提出四條件,使蔣爲難。蔣認爲馬「幾失常態」。兩人鬧彆扭,3日不見面馬躁烈不安,司徒勸蔣約馬來見。直至第三晚(10月4日)約其來談,實告收復張家口,爲國防計,職責所在,不能以其個人友誼而違反國家利益也。馬意始解,但仍不能放棄其停戰要求也,蔣允休戰十天。

晉綏冀熱察邊區方面陳誠說:我軍是解大同之圍,傅作義派軍佔領卓資山,一部指向察邊。共軍阻傅軍,進攻集寧,被擊斃二萬多人。其失敗爲各役所少見。共軍遂分三路潰竄,蕭克竄至山地,賀龍竄至張家口,聶榮臻向北竄去。

雙方各自總結戰果

國軍爲解大同之圍,將戰事擴大到察綏,迨擴至張家口時,馬歇爾於10月1日晚間向蔣建議,謂「中央與共方態度與條件皆無法接近,目前緊急處置惟有速定停戰之根據(本)辦法,彼此不另作要求,以求速決。」意即無條件停戰並聲明;否則彼電杜魯門總統從速調其回美,宣告退出調解地位。次日蔣約司徒雷登來談,實告非收復張家口不可;俟收復後即自動宣言停戰,請其轉告馬氏。馬不允,蔣置之不理。馬旋又提出四條件,使蔣爲難。蔣認爲馬「幾失常態」。兩人鬧彆扭,3日不見面。馬躁烈不安,司徒勸蔣約馬來見。直至第三晚(10月4日)約其來談,實告收復張家口,爲國防計,職責所在,不能以其個人友誼而違反國家利益也。馬意始解,但仍不能放棄其停戰要求也,蔣允休戰十天。

馬即飛上海與周恩來商談,不料爲周所拒,且其態度驕橫無禮,明告其調處不公馬乃答之曰:共方既說我不公,則我應退出調人地位,即如此與周分別也。蔣對馬氏受辱,頗有「幸災樂禍」與「報復」之心理,說「此次馬特使飛滬訪周,竟碰壁至此,此其認爲從來所未曾遭遇之侮辱,從此或可覺悟共匪之不能相與乎。」又云:「向之馬所加於餘(蔣)者,未幾而乃周(恩來)竟加之於馬,其之難堪或有甚於餘者乎。」

中共之拒絕休戰,原因之一,是他們有把握對付傅作義的軍隊。但傅部很快佔領張北,共軍將領初不置信,照常看戲,傅軍於10月11日進入張家口時,共軍一槍也沒有放。

從7月13日蘇北大打開始,到10月11日國軍進佔張家口爲止,爲時三個月,雙方各自總結的戰果,國方是以攻城略地的多寡爲標準,共方是以殲滅敵人的多寡爲標準。國方的「戰果」爲開戰前,共軍佔領的縣城計三百八十六座,作戰後,收復一百一十九座,佔三分之一弱。

共方的「戰果」標準,毛澤東說:「我們方面一城一地之得失無關大局,主要任務是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依此標準,毛澤東總結三個月(7、8、9)的戰果是:「向解放區進攻的全部正規蔣軍,除僞軍、保安隊、交通警察部隊等不計外,共計一百九十幾個旅,……而此一百九十幾個旅中,過去三個月內,已被我軍殲滅二十五個旅。」

共方吃定國民黨

國軍收復張家口,是蔣介石回頭「再安關內」到達頂峰,也是國共和談再一次的嘗試。蔣在國軍收復張家口的次日(10月12日),接見馬歇爾及司徒雷登,重申張垣收復後停戰之諾言,說明彼前所代擬停戰之宣言,現已至可以發表之時機矣。馬答:「當視共黨態度與周恩來之是否來京商談,再行決定。」其意現時不宜急於停戰。蔣記曰:「先獲我心也」。是日,蔣宣佈11月12日召開國民代表大會,要求中共提出代表名單。並重申以和平解決政治問題外,並提議由司徒雷登主持之五人小組(政治)與馬歇爾主持之三人小組(軍事),同時開會,商討具體實施辦法。在這兩個小組未討論之前,先由第三方面人士出而協調,此亦爲周恩來所策動

10月21日,周在上海「爲了爭取說服第三方面某些人士及揭露國民黨假談真打的陰謀,和李維漢同第三方面人士黃炎培張君勵沈鈞儒羅隆基章伯鈞李璜左舜生曾琦、郭沫若、餘家菊等回南京,準備繼續談判,當天同蔣介石見面,蔣說一切交孫科辦。」這天,周致電中共中央說:「目前談判中心工作在向第三方面解釋一切系蔣美騙局」,「必須證明此點,方能收極大教育意義。」這是因爲各方面渴望和平與反戰的心理,至爲普遍,即中共內部亦有打與不打的問題,因此,要將破壞和平與戰爭的責任,歸諸蔣氏,以齊一民心士氣,此即彼等所謂之「極大教育意義」也。

這第三方面人士在周恩來的策動下,最初還很認真起勁,他們覺得既受周之「尊重」,也就滿懷希望,便在27日提出折衷方案,主張「現地停戰」,關外之長春鐵路由政府立即接收,中共東北軍隊分駐於嫩江、合江、黑龍江三省。但因中共反對,隨又撤回。經過奔走往復,始覺情況不對,就消極起來了。李璜說:第三方面覺得奔走往復已無力可盡,最好由政府與中共的代表直接面談。政府代表王世傑問:「昨天(29日)見面時,諸君提出問題,希望獲致解決,何以今天忽轉而消極?」李璜答稱:「此乃有如連環,不能打開,即政府要先提國大名單,而中共要先改組國府及行政院。政府所要求者,中共做不到;中共所要求者,政府不許可。」

情勢演變至此,政府實陷於和戰兩難之局。戰對政府絕對不利,在被動形勢下,以戰逼和。和對中共相對不利,在主動形勢下,以和備戰。在時間點上,遷延愈久,愈對政府不利,相反則對中共有利。共方算是吃定了國民黨,必欲迫使國民黨走上戰爭之路。(選摘自《蔣介石與國共和戰(1945─1949)》)(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