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綜合徵”需要“雙向化解”

戴先任

據上觀新聞報道,春節假期,人們走親訪友、聚會娛樂,盡情放鬆。但假期即將結束,不少人卻陷入了情緒低落、疲憊焦慮的狀態,這就是“節後綜合徵”。

每年春節長假之後,不少人都會受到“節後綜合徵”、分離焦慮症的困擾。例如,從走親訪友的熱鬧場景回到單調的日常生活,這種轉變讓人難以適應。再如,假期的聚會與娛樂讓身體得不到充分休息,復工後可能出現疲憊、食慾不振等症狀。還有,對於很多在外打拼的人來說,短暫的相聚之後,又是長期的分離,這會帶來情緒的低落和焦慮,一時難以進入工作狀態。

其實,這種現象實屬正常,只是生活狀態劇烈改變引起的暫時性不適。若想盡快找回生活的掌控感,最重要的是調整心態,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暗示,將身體與心理儘快切換到工作狀態,將離別的不捨轉化爲奮鬥的動力,讓自己迅速回歸正軌。

而相比於返回城市打拼的人們,更容易讓人忽視的是那些留守故鄉的老人與兒童。返程時刻,社會的聚光燈往往投向那些“繼續趕路”的年輕人。作爲社會建設的基石,他們自然值得受到關注與呵護,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忘記了同樣爲數龐大的留守羣體。他們雖然不用外出奮鬥,但久盼親人歸來,一朝得以團聚,卻又很快分離,這可能會讓他們心理上產生巨大的落差,更容易受到“春節綜合徵”、分離焦慮症的困擾,也更難從這種情緒中走出來。

所以,留守羣體同樣需要親人的關愛,需要社會的關注與幫助,他們的感受不能被忽視。在個體層面,春節期間,歸家的遊子除了與朋友把酒言歡之外,還應多陪陪父母與孩子,珍惜相處的時光。春節過後,也要記得多給家裡打打電話,跟父母嘮嘮家常,問問孩子的學習與成長。

在社會層面,各地要關注留守羣體的現實處境和精神需求,豐富農村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爲他們充實自我創造條件。而從長遠看,能做的還有很多。比如,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破解“空心村”難題,讓年輕人在家門口也能實現高質量就業;着力破除城鄉二元體制,讓外來務工羣體能夠享受本地市民待遇,讓更多外來務工人員能夠接家中老小到城市團聚。

必須看到,“春節綜合徵”並非年輕人的專屬,而是廣泛存在,需要進行“雙向化解”、綜合化解。一年之計在於春。面對這一年一度的精神“陣痛”,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自我調適,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新的生活和挑戰。面對“春節綜合徵”暴露出來的一些共性問題,制度層面也要引起重視、不斷探索,力爭給出更溫暖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