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語言的醫療接力
4月的莫桑比克馬托拉市,陽光和煦,綠樹成蔭。清晨時分,位於馬托拉市的馬托拉省醫院內已有不少當地居民手握預約登記表,早早在候診區等候。他們都在翹首以盼,迎接來自中國的醫生們。
14日,第25批中國援莫醫療隊在馬托拉省醫院開展了一場覆蓋多個專科的大型義診活動,吸引大量當地民衆前來就診。早在1976年,即莫桑比克宣佈獨立次年,中國便派出首批援莫醫療隊,開啓了兩國長達數十載的醫療合作。
這次義診覆蓋骨科、鍼灸科、婦科、疼痛科、心內科和泌尿科等多個科室。現場還設有血壓測量、血糖檢測、血氧飽和度監測點,並開闢鍼灸治療和常用藥品發放區,爲當地居民提供更加全面、細緻的健康服務。
“我一週前就知道他們要來,今天還特地帶了我母親一起來諮詢。”名叫門德斯·蒙德拉內的患者在就診後說,“中國醫生很專業,也非常有耐心,這樣的義診真正造福了莫桑比克人民。”
在義診現場,鍼灸區域受到最多人關注。中國鍼灸醫生徐夢茜正聚精會神地爲一位頸部疼痛患者進行治療。“今天是我第一次體驗中國醫生的鍼灸治療,感覺頸部的疼痛明顯減輕了。”來自馬托拉郊區的患者梅利婭·達阿鬆桑激動地說。
“我們也希望通過這次義診,讓莫桑比克朋友瞭解中國醫療技術的實力和中醫文化的魅力。”徐夢茜對記者說。
爲了更好地爲當地患者提供醫療服務,中國醫生們幾個月前就開始學習葡萄牙語,掌握了較爲基礎的詞彙與語法。雖然有時單詞只能一個一個地蹦出來,甚至需要連說帶比畫,但醫生們真誠和積極的態度,讓現場的醫患交流既溫暖又有趣。
有時,爲了說明一個症狀,醫生乾脆自己“演”一遍。一位中國醫生一時想不起“咳嗽”用葡萄牙語怎麼說,便自己咳了兩聲、捶了捶胸口,患者立刻會意,連連點頭回應。還有骨科醫生在檢查腰腿功能時,乾脆自己先做了一遍彎腰摸腳的動作,示範引導患者配合。莫桑比克民衆也主動放慢語速,用最樸素的方式迴應醫生們的努力與善意。
除了孔子學院的志願者們,馬托拉省醫院的一名醫生也時不時充當翻譯,她叫埃娃爾達,曾在中國吉林大學留學6年,還給自己取了中文名字“馬麗莎”。“我在中國學到的醫學知識,讓我對慢性病有了更全面的理解。”馬麗莎說,“這些經驗在這裡依然適用,也讓我更加勝任本職工作。”
“今年既是莫桑比克獨立50週年,也是莫中建交50週年。”馬托拉省醫院院長葆拉·羅德里格斯說,“中國醫生在莫桑比克的無私奉獻,是兩國人民深厚友誼的體現,我們對他們充滿感激。”
義診接近尾聲時,院長委婉地表示,還有不少預約患者未就診,能否延長義診時間?中國援莫醫療隊隊長馬立泰笑着比了“OK”的手勢:“沒問題,我們一定讓每一位患者都得到幫助!”
(據新華社電 記者劉 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