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大家風範 感赤子情懷(解碼・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核心閱讀
正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展出我國已故著名古文字學家、收藏家、中山大學教授容庚收藏的近300件展品。容庚多年來爲研究而收藏,並將所藏文物捐贈給國家,留住了數量龐大的珍品,也體現了文化傳承的情懷。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度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正在中國美術館舉辦。
容庚先生是我國已故著名古文字學家、收藏家、中山大學教授。自1956年起,容庚便陸續將其省吃儉用收藏的文物一批批捐贈給國家有關單位和部門。容庚辭世後,後人遵循其遺訓,繼續將其生前未及捐贈的文物捐獻給國家。
展覽從10月31日開展,將持續至2021年1月3日。觀衆從近300件展品中,覽大家風範,感赤子情懷。
“聚實不易,散則何難?與其身後任其散失,不如現在就完整地獻給國家,讓更多的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做出更好的成績來。”容庚先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展廳中,一張1978年由廣州市文物管理處頒發的紀念獎狀,記載着容庚一次性將997張書畫藏品捐贈給廣州美術館的義舉。
獎狀以墨竹爲底,恰合先生之高風亮節。容庚曾說,“數十年薪水收入,自奉甚微,所有餘資盡以購買書籍字畫器物。這樣做的目的,一供學術研究之用,二可使國家文物減少外流。今老了我將獻於國家,以酬夙願。” 容庚的收藏源於對金石書畫的熱愛。幼時,容庚先攻篆刻,後習繪畫。早年間,容庚便開始有選擇地購藏古籍碑帖,後逐漸開始收藏青銅器。抗戰時,不少文物流落海外,容庚憂心於國寶離散,自感“抱殘守缺,亦餘之責也”,遂以一己之力系統收藏、保護、研究了一批國之珍寶。
據各受捐機構不完全統計,容庚及其家屬先後捐贈青銅器200餘件,歷代書畫1200餘件(套),古籍善本1萬餘套(冊),金石拓片、叢帖、名人信札千餘件和大量著作手稿、刻本、抄本。其捐贈之精、數量之多,令人驚歎。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爲山說,“容庚捐贈的作品,是彰顯文化自信的活化石。”在容庚捐贈展的留言簿上,有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寫道:“我愛每一件國寶,謝謝容庚爺爺”;有普通觀衆寫道:“參展過程數度哽咽”;有中山大學學子寫道:“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珍品佳作展情懷
走進中國美術館的展覽大廳,欒書缶、仲惠父簋、剌鼎等文物靜立於展櫃之中,虢季子白盤銘文拓片、越王劍拓片、毛公鼎全形拓初拓等珍貴拓片環繞於展廳四周。
本次展覽分爲“莞城文脈彰粵鄉”“藝心有寄氣自芳”“交契名賢稱時譽”“納藏悉盡報國邦”4個篇章,分別展現了容庚的成長背景、學術成就、朋友交往及家國情懷。展品包括容庚捐贈的個人書畫、篆刻作品,容庚及其家屬捐贈的青銅器、歷代書畫、叢帖、金石拓片、手稿、信札、印章以及各類文獻資料等。
此次展覽是相關文博機構和學者齊心協力、精誠合作的結晶。爲全面展現容庚畢生收藏,多家文博機構借出館藏藏品,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一級文物青銅器欒書缶,故宮博物院藏《蘭亭八十刻》,中山大學藏《金文編》手稿,廣州博物館藏一級文物青銅器仲惠父簋、剌鼎,廣州藝術博物院藏一級文物南宋《雲山圖》、林良《秋樹聚禽圖軸》、沈周《吳門十二景》冊頁、文徵明《醉翁亭記書畫合卷》、董其昌行草《王維詩二首》卷,廣東省博物館藏《郭沫若致容庚信札》等。
展品中,有不少容庚收藏或創作於抗戰期間的書畫作品,其中既有名家之作,亦有容庚與友人的往來書簡,還有他本人的臨摹和創作。其中,因爲無法購入原作,容庚用一夜時間臨摹而成的《苕溪碧浪圖卷》尤爲引人關注。他曾寫道,“自謂生平作畫之樂,未有過此者”,從中可見其繪畫功力與獨特個性。
縱觀展品,觀衆可以深入瞭解容庚的書畫收藏特色。比如南宋《雲山圖》團扇頁,不爲時人所看重,卻符合容庚“人棄我取”的收藏之道。從《醉翁亭記書畫合卷》《吳門十二景》等作品中,可見容庚收藏追求成系列的特徵。
嚴謹細緻做學問
爲研究而收藏,以收藏促研究,是容庚收藏之路的前進動力。
踏入展廳,兩冊攤開的容庚編寫的《金文編》手稿呈現在觀衆面前。作爲金文研究領域的工具書,《金文編》開創了金文字編的編纂體例,取捨嚴謹。1922年,甲骨學者羅振玉看過《金文編》初稿後,稱容庚“治古金文,可造就也”。該書出版後,容庚不斷對其進行校補。年近九旬之時,他依然在助手的協助下爲此書增訂第四版。通過手稿上寫有修訂意見的筆記紙條,人們得以近距離感受這位古文字學家的認真細緻與鑽研精神。
不遠處,欒書缶器身上的錯金銘文熠熠生輝。關於這件青銅器,容庚曾在日記中寫道,此缶“古今所未有,一旦得之,亦足傲一切矣”。容庚斥巨資購得欒書缶後,對其銘文、年代、國別等進行了深入考證。在收藏與研究過程中,容庚憑藉嚴謹的治學精神,不斷去僞存真、去粗取精,爲學術界留下了一批詳實可信的研究資料。
容庚在詩歌、書畫、篆刻等領域亦有所建樹。此次展覽展出的《論列朝詩歌與明詩綜》《飛白考》《頌齋藏印》等文稿,正是容庚多方面學術成就的縮影。
容庚是一位學者,更是一位教育家。他與商承祚共同創建中山大學古文字學研究室。1962年,爲改編《商周彝器通考》,容庚與助手一同到各地蒐集新出土文物資料,不僅爲青銅器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也鍛鍊和培養了一批學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