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儒將俞大維鎮守臺灣 去前線打仗的國防部長(七)

國防部俞大維

1994年7月8日「俞大維先生紀念館」在金門榕園舉行落成典禮。(本報系資料照片

1994年7月8日追思一代儒將,俞大維先生紀念館在金門榕園落成。(本報系資料照片)

戚榮春任職桃勤董事長期間。(本報系資料照片)

俞大維因此成爲一個去前線打仗的國防部長,也因爲敢於冒險飛去大陸偵察,而有「俞大膽」的稱號

俞大維這個新上任的國防部長,首要是做些什麼?10月10日是雙十節,閱兵大典是免不了的,國防部當然負責,俞大維也當然要參與。雙十節過後,俞大維正式展開了工作。據《年譜初編》,直到11月底,俞大維的工作重點是:「到目前爲止,餘之工作重點在瞭解情況,訪問前線,並視察部隊含海空軍)。餘認爲當務之急乃在解決若干基本問題,此包括:一、三軍之編組及人員補充;二、建立一現代化的參謀體系;三、後勤;四、訓練。」

重視海軍砲擊力量

俞大維對部隊的視察由海軍開始,10月18日分別視察海軍陸戰隊第一旅及第二旅的演習。10月19日上午7時半俞大維乘驅逐艦漢陽艦出海,視察漢陽艦和洛陽艦的艦砲射擊演習,參加演習尚有一艘美國驅逐艦;下午2時30分,俞大維登岸視察洛陽艦射擊彈着。顯然他十分關切這兩艘海軍主力艦隻的砲擊力量。俞大維是彈道學專家,他重視這兩艦的射擊水平並非是他個人專業本位所致,而是關注這兩艘本年頭才移交給國府海軍的驅逐艦,在即將爆發的臺海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彷彿他預先知道有一天會藉助這艘驅逐艦的砲擊力量似的。

那時的國府海軍,作爲主力的兩艘原日本驅逐艦,都建造於二戰中,經歷戰火而殘存下來,戰後作爲賠償艦移交給中國,一艘是一等驅逐艦丹陽艦(原日本雪風艦);另一艘是二等驅逐艦信陽艦(原日本初梅艦)。

兩艦的輪機狀況均不好,艦速達不到設計航速,移交時兩艦又沒有火砲及戰鬥系統,國府海軍分別給它們裝上擄獲的日式火砲,勉強修復使用,戰鬥力大打折扣。即是如此,兩艦都勉力的擔負捍衛臺灣安全的重責。美國在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海軍基地,移交了兩艘本生(Benson)級驅逐艦給中華民國海軍,分別命名爲洛陽艦及漢陽艦。

這兩艘驅逐艦不但性能遠勝丹陽、信陽二艦,而且各有四門五吋(127mm)砲,射速快,彈頭摧毀力強,最重要的還是二艦有先進的砲瞄儀,射擊精度高。二艦於這年的8月8日到達臺灣,成爲當時海軍打擊的主力。事實上,這兩艘驅逐艦也是俞大維在美國擔任顧維鈞特別助理時,向美國爭取軍援的成果之一。兩艦移交時俞大維人也在美國,只是他沒有隨顧維鈞前去出席接收儀式。

10月19日的清晨5點30分至6點的半小時中,丹陽艦在大陳海域砲轟了高島頭門兩島的中共砲兵陣地。丹陽對高島的砲擊跟洛陽、漢陽二艦的砲擊演習,似乎存在某些聯繫。俞大維對這兩艦的砲擊能力十分重視,看來他是預知有一天要藉助此兩艦的砲擊能力來達成他的目的

剛葆璞的回憶,他當時是第六大隊作戰科長(後來升大隊長及大隊長等職),他說當時第六空中照相大隊,是最有效、最迅速、最精確的情報蒐集部隊,所以俞部長不時蒞臨桃園空軍偵照部隊巡視。在此次飛行之前,實際上俞大維已跟剛葆璞飛行了一次,目的是熟習噴射機性能感覺飛行。

據剛葆璞說,第六空照隊總共爲俞大維派出了T-33總計13架次,除了一次是噴射機性能感覺飛行之外,兩次是飛往烏坵、金門及澎湖巡視,其餘十次是前往大陸偵察。這13次飛行中,他飛了10次,另外3次的飛行員是戚榮春(2次)及陳懷生(1次)。(剛、戚、陳三人都是國府空軍中的著名飛行員,陳懷生後來轉飛U-2高空偵察機,在大陸上空被擊落殉職。)

10月20日這次偵察飛行,顯然是想清楚掌握臺海前線的情勢,以便制訂保衛臺灣的防禦策略,但此中有很多微妙的地方值得思考。首先,俞大維這個國防部長顯然成爲當時臺海防禦戰指揮者(這點和前任的國防部長都不同,參看郭寄嶠的說話),所以他必須掌握金馬前線當面敵情

第二,根據過往的經驗,俞大維認爲只有自己親自去偵察,纔可以掌握正確無誤的情況。1948年年底,俞大維作爲交通部長親自指揮運輸機,給被圍國軍部隊空投補給,他在空中觀察到當時共軍並未完成包圍圈,只是國軍沒有突圍的意圖,俞大維領悟到前線指揮官的報告未必完全準確和可靠。

身先士卒親自上陣

第三,俞大維認爲他不能派部下去連自己都不敢去的地方,因此他親自去大陸飛行偵察及上前線視察都是帶「身先士卒」的意味,這是提高前線部隊士氣的一種作爲。不要忘記,俞大維是跟德國軍官學習參謀學,而德國人推崇的就是陣前指揮。

第四,當俞大維向美國顧問爭取軍援時,美國人總會質疑他陳述的理據,說情況沒有這麼壞。但當俞大維表示是他親自偵察所見,尤其當他出示所拍到的照片時,美國人便啞口無言,只得接受。可見俞大維親自飛往大陸偵察、上前線是有其需要。俞大維因此成爲一個去前線打仗的國防部長,也因爲敢於冒險飛去大陸偵察,而有「俞大膽」的稱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