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嬰幼兒抵抗力弱 小心夏季流行疾病來襲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怡伶 照片提供/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隨着臺灣即將邁入夏季,某些病毒細菌也開始活躍起來;對於年幼且抵抗力弱的嬰幼兒來說,更容易增加受感染而發病的風險!因此,建議家長對這些相關疾病有所認識,並做好防範,才能降低寶寶患病機率

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怡伶表示,臺灣夏季氣溫高又潮溼,因此有兩類疾病比較容易出現:腸胃道與皮膚症狀。雖然有些狀況乍看之下不會很嚴重,不過一旦發生在嬰幼兒身上,一不留心就有病況加重的可能,父母務必多加註意。病毒性腸胃炎致病原因:以「輪狀病毒」和「諾羅病毒」爲主。一般來說,兩者活躍於秋冬季節;但臺灣的四季較不分明,因此整年都可能流行。傳染途徑糞口傳染,如排泄物飛沫等,只要手去觸碰到受(病人污染物體表面、或曾吃到或喝到受污染的食物等,就可能遭到感染。症狀:通常會先嘔吐、發燒,然後拉肚子水瀉)達數天以上。治療:補充水分,最好直接飲用口服電解質液(一般醫院均售)。陳怡伶醫師表示,不建議以運動飲料加水的方式餵食寶寶,因爲運動飲料糖分偏高,進入體內滲透壓偏高,反而更容易使腹瀉程度變嚴重。居家照護:剛開始若有嘔吐症狀,寶寶無法吃東西的話,可先禁食約半天(4~6小時);等到停止嘔吐後,就能少量多餐,以清淡少油飲食爲主(瓜果類除外,以免增加脹氣發生率蔬菜類可先斟酌減量,等痊癒再恢復標準);生病期間讓寶寶繼續攝取成長所需的營養也是很重要的。預防:勤洗手,尤其是用餐前、如廁後,減少接觸病毒的機會。另外,亦可按時程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分二劑型和三劑型,需自費)。細菌性腸胃炎致病原因:腸炎弧菌沙門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及霍亂弧菌等都可能致病;在臺灣的夏天,以「沙門氏桿菌」最常見。傳染途徑:糞口傳染,如排泄物、飛沫等,只要手去觸碰到受(病人)污染的物體表面、或曾吃到或喝到受污染的食物等,就可能遭到感染。症狀:腹痛、發燒、拉肚子,常排出帶有血絲的黏便。陳怡伶醫師表示,三歲以下嬰幼兒或本身有疾病(如患有血液腫瘤)者,因皆屬免疫力缺乏狀況,一旦受此類細菌感染,容易出現嚴重的細菌性腸胃炎症狀。治療:一般採取針對症狀的支持性治療,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爲主。不過一些特殊病患,如新生兒(小於三個月)、器官移植者、血液腫瘤等免疫力低下患者,若有持續性高燒、疑似菌血症腸道外感染的情況,應接受抗生素治療,以避免移轉性的感染。居家照護:與病毒性腸胃炎的照護法相同,首先以補充水分爲主,禁食半天后少量多餐。但事實上,許多患病的嬰幼兒此時大都無法進食,因此陳怡伶醫師提醒,如果回家照護後寶寶狀況仍未改善,可考慮再就診,諮詢醫師是否需住院以靜脈注射輸液(打點滴)較佳。預防:勤洗手,尤其是用餐前、如廁後,減少接觸細菌的機會。※原文刊載於2015年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