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伊核困局,美國讓歐洲很尷尬
資料圖:伊朗高級核物理科學家穆赫辛·法赫裡扎德11月27日遇害現場。(來源:路透社)
當地時間11月7日,英國、法國和德國三國外交部發表聯合聲明,反對伊朗擴大核計劃。聲明稱,伊朗近期計劃再安裝3組離心機的行爲與伊核協議“背道而馳”,這一舉動“令人深感擔憂”。此外,英法德三國認爲,伊朗議會近日批准《反制裁戰略法案》擴大伊朗核計劃的舉動,“與伊核協議和伊朗的廣泛核承諾相左”。三國表示,如果伊朗還想“保留外交空間”,就不應該通過上述法案,否則將危及維持伊核協議所做的共同努力,並可能損害與即將上任的美國新政府恢復外交關係的重要機會。
顯然,在特朗普政府持續加大對伊朗制裁力度和伊朗高級核科學家法赫裡扎德被暗殺所引發的緊張勢態日益升級之際,一直極力斡旋、希望維繫伊核協議的歐洲國家有些坐不住了。但從這份明顯有“拉偏架”嫌疑的共同聲明來看,歐洲國家也清楚,解決伊核問題的鑰匙並不在自己手中。
伊核協議2015年簽署,到現在不過短短5年多時間,卻已經面臨生死關頭,歸根結底,是美國政府長期敵視伊朗、視國際協約如“糞土”、一切行動以“美國利益第一”的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外交政策的結果。更爲糟糕的是,過去數週以來,美國政府不但再度加大了針對伊朗的制裁力度,其濫用長臂管轄措施也達到了新的高度:12月3日,美國以參與化學武器研究爲名,對伊朗一團體和一名個人實施制裁;11月28日,美國以涉嫌協助伊朗發展導彈計劃,對中國及俄羅斯企業實施制裁;11月18日,美國宣佈對包括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旗下基金會在內的多個伊朗團體和個人實施經濟制裁;11月10日,包括一家香港公司在內的6家公司和4名人士被美國財政部列入制裁名單。根據美國新聞網站Axios11月8日披露,特朗普政府計劃到2021年1月20日之前,每週出臺新的制裁措施。在英國《衛報》看來,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就是確保拜登政府上臺後,美國和伊朗不會重返談判桌,而是被困在一個不停升級的危險遊戲中。
可以說,這種困局讓一直努力在伊朗和美國之間扮演調停人角色的歐洲更加尷尬。作爲伊核談判的發起方和主要參與方,歐洲一直將伊核協議視爲21世紀以來歐洲最重要的外交成果。但夾在美伊中間的歐洲,過去2年多時間裡卻幾乎沒有什麼主動作爲的空間。今年3月,法國、德國和英國三國成功通過“貿易互換支持工具”(INSTEX)完成了與伊朗的第一筆轉賬,然而在美國的制裁大棒和長臂管轄威脅之下,INSTEX機制始終未能發揮效用。伊朗《德黑蘭時報》稱,該機制“政治象徵意義遠大於經濟意義”。原伊朗外交部發言人阿巴斯·穆薩維就曾諷刺說,歐洲國家採取的行動是“被動和軟弱的”。
對歐洲而言,伊核協議不是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最佳路徑,但卻是一個符合歐洲利益的政治解決方案。然而,美國與伊朗持續40多年的對立導致兩國信任難建,加上美國政府外交政策長期大幅搖擺的現狀,決定了伊核問題的解決不會一帆風順。特別是在當下伊美之間鬥爭加劇、美國現政府行爲高度難以預測的情況下,新一屆美國政府在應對伊核問題上的政治和外交空間也在被壓縮,寄望於美國新政府迴歸外交途徑、挽救伊核協議的歐洲,恐怕也很難在外交層面有更多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