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據爲羣衆跑腿”:新型智慧城市在各地的生動實踐

人民北京12月4日電(王仁宏)近日,以“人民的城市――融合生長・合作共享”爲主題的2020(第六屆)中國智慧城市博覽會在北京開幕。

本屆智博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中央網信辦的共同指導下,由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中國國際商會和智慧城市發展聯盟共同主辦,由百瑞國際會展集團承辦。展會現場,來自政、學、企等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共繪智慧城市未來建設藍圖,聚力推動新型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

當前,新型城鎮建設已在全國部分城市得到成功實踐。與會專家表示,萬物互聯正在重塑全球社會發展形態,建設新型智慧城市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數字技術推動下,智慧城市建設在各行業、各領域間的賦能作用將更加凸顯,對優化城市治理水平、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激發融合創新活力方面建設將發揮重要作用,並讓廣大人民羣衆更好共享數字化發展成果

開幕式現場

“萬物互聯正重塑社會發展形態”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金融和信用建設司司長陳洪宛在開幕式上致辭,他指出建設新型智慧城市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未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還需在堅持以人民爲中心、提升數字基建質量、激發融合創新活力、優化城市治理水平、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對外開放協作等方面持續發力

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闡述了智慧教育發展理念,並分享了山西運城、湖南長沙、廣州市、雄安新區、北京東城等地的生動實踐。他指出,智慧教育是智慧城市重要組成部分,爲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人才保障。發展智慧教育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力:第一,培養創新人才是智慧教育的核心目標;第二,構建服務環境是智慧教育的基礎性工作;第三,數據驅動是智慧教育的關鍵環節。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張兵指出,利用信息技術來提高規劃的創新能力和管理效能是大勢所趨。在數字技術賦能國土空間規劃管理方面,需重視自然地理格局對於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影響,在國土空間規劃保護方面要強調節約集約,進一步推動城市宜居、宜業、宜遊、宜學宜養髮展,推動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的建設。

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一級巡視員李健結合民政部相關工作,重點分享了智慧社區的發展導向。李健提出,加強智慧社區建設,是實現城鄉居民服務均等化、便捷化的重要途徑。下一步,推動智慧社區建設需要把握好以下三方面:一是堅持需求導向,將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作爲智慧社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堅持統籌規劃,穩步開展智慧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堅持融合服務,推動“互聯網+”與城鄉社區服務深度融合。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指出,當今人類發展已進入“人機物”混合、動態互聯的社交時代,萬物互聯正在重塑全球社會發展形態。“未來城市將進入智能孿生髮展階段,實現立體感知、全域協同、精確判斷、持續進化,用新的技術來把城市運營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智慧城市建設將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讓數據爲羣衆跑腿

當前,依託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科技運用,智慧城市建設已在全國部分城市得到成功運用。來自北京、上海、武漢、廣西貴港等地的相關部門負責人在會上分享各地在城市實踐中的智慧經驗。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潘鋒詳細介紹了北京市的智慧城市建設歷程。據悉,北京市自2000年即啓動了數字城市建設,通過公共數據開放使用,倒逼政府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據潘鋒副局長介紹,北京市制訂了“十四五”智慧城市行動綱要,將以融合貫通的數據爲核心、以應用場景的開放爲手段、以高效安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爲支撐、以健康和可持續的生態爲原生動力,把北京建設成爲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標杆城市。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常務副主任徐惠麗介紹了上海市“一網同管”、“一網通辦”的優秀實踐經驗。上海市運用實時在線的數據以及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及時精準地發現問題、對接需求、研判形勢、預防風險。據徐惠麗副主任介紹,上海市下一步將繼續堅持“實戰管用”的價值取向,以“應用爲要,管用爲王”的原則,更加註重賦能基層一線的工作人員,從整體上推動城市治理邁上新的臺階。

武漢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局長張貴達表示,智慧城市建設在武漢市應對疫情中起到的積極作用,智慧城市相關應用在疫後重振和高質量發展中也發揮了巨大價值。

廣西貴港市委常委、副市長楊紹麗表示分享了貴港市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探索和實踐發揮的實際作用。他表示,智慧城市建設的成果讓數據爲羣衆跑腿,極大提升了我市營商環境的能力和水平。有效推進了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增強人民羣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賦能營商環境再優化、再提升。

此外,本次論壇發佈了《中國高新區數字化轉型報告》《中國城市治理現代化研究報告》階段性成果和《中歐城市數字化抗疫優秀案例》新書。隨後,論壇舉行了“縣域數字化轉型專業委員會”成立儀式和第三屆“京津冀-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啓動儀式。

據悉,本屆智博會展期3天,參展單位約200餘家、展出面積近2萬平米,開展論壇及活動10餘場,論壇演講嘉賓逾百人。多位國家部委領導、院士專家、城市主管部門領導、知名企業代表出席,近百個地方政府組團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