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進口食品安全嗎

很多人喜歡網購進口食品,認爲其性價比高,質量可靠。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在司法實踐中,進口食品領域是網售食品安全案件的高發區。那麼,網購進口食品安全方面有哪些突出的法律問題消費者又該如何防範?

案例

檢驗檢疫合格證的進口奶粉能買嗎?

新手媽媽米女士對進口奶粉情有獨鍾,經過精挑細選,她在一家網店購買了3罐日本某品牌嬰幼兒奶粉。涉案產品的詳情頁面顯示,奶粉產地爲日本,適用人羣爲0至1歲。收到奶粉後,米女士又查詢了該產品的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信息,在“進口乳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名單”中未查到所購買奶粉的生產企業,甚至產地國都不在名單之列。米女士慌了,要求網店提供報關單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產品檢驗檢疫衛生證書等,均遭到拒絕,店鋪明確表示“奶粉肯定沒問題,但是你要的這些材料一個也沒有。”於是,米女士將該網店訴至法院

法官釋疑

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店鋪作爲經營者必須要保證食品來源的安全。上述涉案產品是奶粉,依據《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第三十八條,乳製品銷售者應當建立並執行進貨查驗制度,審驗供貨商的經營資格,驗明乳製品合格證明和產品標識,並建立乳製品進貨臺賬,如實記錄乳製品的名稱規格、數量、供貨商及其聯繫方式、進貨時間等內容。本案中,店鋪通過網絡銷售的涉案進口奶粉不是我國目前准入的食品,並且該店鋪也無法提供進口貨物的相關報關單據、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等進口食品所應具備的資料,所以法院認定涉案奶粉屬於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

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或者損失3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1000元的,爲1000元。但是,食品的標籤、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

在審判實踐中,網絡售賣進口食品領域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沒有檢驗檢疫合格證明。我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條規定,進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應當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進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劑應當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依照進出口商品檢驗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檢驗合格。進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劑應當按照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的要求隨附合格證明材料。具體包括報關單據、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等。

現階段,我國食品的進口流程主要是以下四步:

第一步是備案和註冊。海關總署對向中國境內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產企業實施註冊制度,出口商代理商應當根據真實的企業備案信息向海關總署備案。因此,消費者購買進口食品、化妝品時,可以通過進出口商備案系統或者是海關總署官網查詢。

第二步是報關、報檢。在政府機構合併後,報關和報檢同時進行,進口食品的進口商或者代理人應當帶着四類材料統一申報:一是合同、發票、裝箱單、提單等必要的憑證;二是批准文件;三是輸出國家(地區)官方檢疫(衛生)證書;四是針對首次進口的預包裝食品,應當提供進口食品標籤樣張和翻譯件。海關對進口商或者其代理人提交的報檢材料進行審覈,符合要求的,受理報檢,簽發報關單。

第三步是入監管倉。進口食品在取得檢驗檢疫合格證明前,應當存放在海關指定或者認可的場所,未經海關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動用。

第四步是查驗、抽檢。進口食品經檢驗檢疫合格的,由海關出具檢驗檢疫合格證明准予銷售、使用。如果產品經檢驗檢疫不合格,海關會出具不合格證明。

對於食品進口流程,不僅進口商、境外出口商或代理商要嚴格把握,店鋪經營者要對進口商、出口代理商的資質與合格證明材料逐一審覈查驗,而且消費者也要儘量規避相關風險,起碼在購買進口食品的時候,知道要查看進口食品的報關單、檢驗檢疫合格證明等,並且有查看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進口商、代理商備案信息的意識。

案例二

能代購國家禁止進口的燕窩嗎?

張女士在一家網店購買了10盒即食冰糖燕窩,店鋪的產品詳情頁面顯示燕窩爲“越南原裝正品”,她收到燕窩後發現包裝盒上標明產地爲越南胡志明市。張女士不放心,去相關部門申請政府信息公開,確認目前我國僅准許符合相關檢驗檢疫要求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燕窩進口,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燕窩產品通過正常貿易形式暫不能進口。於是,張女士將網店訴至法院要求賠償。對方辯稱,該燕窩是張女士委託代購的。

法官釋疑

上述案件中,張女士與店鋪構成網絡購物合同關係。雖然網店辯稱越南燕窩是張女士委託代購的,但涉案商品的頁面上並未標註,而且在下單當天就從浙江省發貨。同時,店鋪也未提供證據證明雙方訂立的是委託合同,因此法院支持了張女士的訴訟請求。

爲防止動植物疫病及有害生物傳入,保護國家農林牧漁業生產生態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2012年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聯合修訂、發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攜帶、郵寄進境的動植物及其產品名錄》(第1712號公告),除另有許可外,名錄內物品禁止攜帶、郵寄進境,其中就包括燕窩。

根據國家質量監督部門發佈的公告,我國對向中國境內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產企業實施註冊制度。截至目前,僅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的燕窩產品允許以正常貿易的形式對我國出口,以快件、郵寄和旅客攜帶方式進出口食品的,應當符合相關規定。上述案件中,因涉案產品產地爲越南,無論店鋪以何種方式進口涉案燕窩,均違反了相關規定,屬於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產品。

另外,國家有關行政主管機關爲防病等特殊需要,還發布了一系列禁止從疫區、核輻射區進口食品的公告。法院在審理案件時發現,越來越多店鋪或朋友圈違反此類禁令經營進口食品,給消費者帶來重大隱患。法官提醒,國家禁止進口的食品全部沒有合法的來源,消費者不要購買。同時提醒網店,國家對進口食品有着嚴格的管理制度,不要以代購等經營模式作爲逃避管理的擋箭牌。

案例三

預包裝進口鵝肝醬中文標籤不實怎麼辦?

酷愛法國鵝肝醬的方先生在一家店鋪一次性購買了15罐,收貨後,他想進一步瞭解鵝肝醬的進貨來源,就對產品標籤上標註的國內經銷商進行查證,發現竟然無法查實經銷商名稱。他認爲,鵝肝醬的進貨來源肯定不靠譜,於是將店鋪訴至法院。

法官釋疑

預包裝進口食品中文標籤問題非常常見,而且涉訴量很大。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七條的規定,進口的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應當有中文標籤。標籤應當載明食品的原產地以及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繫方式。預包裝食品沒有中文標籤或者標籤不符合規定的,不得進口。店鋪作爲銷售者,應當履行食品經營者的法定義務。上述案件中,店鋪並不瞭解進口食品的基本知識和產品信息,加貼中文標籤的經銷商信息又不實,且無法作出合理解釋,此種情形下,法院認定方先生購買的鵝肝醬存在着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標準。

所謂預包裝食品,食品安全法中給出的定義是“預先定量包裝或者製作在包裝材料、容器中的食品”。說到預包裝食品標籤問題,最常見、也是最易被發現的問題是進口食品沒有中文標籤,還有一類是漏標的情況,就是進口食品標籤上未標註生產日期,營養成分,原產地,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繫方式等事項;最後一類是標註錯誤的情況,這種最難被發現。

可能有人不以爲意,認爲“不就是個標籤嘛,又不影響食用”。其實,標籤非常重要,一方面能讓消費者瞭解到產品資質信息,包括產品的原產地,境內代理商名稱、地址、聯繫方式等,另一方面也是消費者知曉產品的配料、保質期、儲存及食用方法等重要信息最直觀、最有效的途徑。在審判實踐中,有一些標籤違法案件的背後,就是不良商家打着進口食品的幌子售賣“三無”與假冒產品,因此消費者必須要保持警惕。

法官提醒,對於進口商來說,要建立境外出口商、境外生產企業審覈制度,對進口商品是否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進行重點審覈,如實記錄進口食品名稱、規格、數量、生產或進口批號、境外出口商和購貨者名稱、地址及聯繫方式、交貨日期等內容。

網絡平臺中的店鋪、商家要審查進口商、境外出口商或代理商的資質,仔細查驗進口食品有無中文標籤、報關單、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並進一步查詢進口的食品是否屬於國家禁止進口的食品,中文標籤及檢驗檢疫證明材料的貨物品名、規格、批號是否對應等,只有把這些問題都查驗清楚,才能說是履行了經營者的查驗義務。(作者單位:北京互聯網法院)

相關鏈接

跨境網購存在哪些風險

許曉晨 韓耀斌

跨境電商購物具有價格優惠、種類繁多、原裝品質、便利性強等特點,受到不少消費者青睞。但跨境電商購物容易引發諸多風險,消費者需要做好防範。

跨境電商購物主要包括“海淘”、代購和跨境電商平臺購物等方式,較普通的電商購物方式有着更高的維權成本。多數商家在境外,消費者不便起訴維權。因跨境電商購物運輸時間長,消費者遇到售後問題時,可能已經超過海外電商對於質量問題的處理時間。即使沒有超時,面對跨境郵寄的高費用,消費者也往往望而卻步。多數代購商家更是在商品頁面中明確提出,無法提供退換貨服務。

在跨境電商購物過程中,往往需要消費者提供個人身份信息供海關清關使用。一般需要消費者上傳身份證正、反面照片,這些信息與圖片的經手方包括跨境電商購物平臺、代購商家、物流公司等,容易導致個人信息泄露。

此外,消費者很難覈實代購是否真的去往境外採購,一些管理不規範的跨境平臺也不斷被爆出售假,這都存在着交易風險。

通常,跨境電商購物類糾紛的爭議焦點是消費者與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雙方之間法律關係的認定,需要根據交易行爲特徵進行判斷。若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已經提前購得了特定的商品,並將商品信息在自己的網站店鋪或平臺上發佈,明確該商品的價格,只需購買者選擇合適的型號、數量,即可點擊購買,則可以認定雙方買賣合同成立。若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並無現貨,而是需要消費者先下單,進而在境外採購商品,消費者需要支付賣家的費用包含商品本身的費用、運費、代理服務費以及通關手續所需的相應費用,消費者應配合協助辦理通關手續,並且雙方需對上述各項費用作出明確的約定,此時,雙方之間成立的是委託合同關係。

對於形成買賣合同關係的雙方,商家理應保證所售商品符合我國法律規定,商品應當貼有中文標籤。而對於委託合同關係的雙方,是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根據消費者的要求於海外購買商品並郵寄,並無相關法律規定此情形下商品需要加貼中文標籤。

買賣合同關係下,跨境購物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並無特殊性,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承擔賣方責任,消費者可以要求七天無理由退換貨。如果商品存在瑕疵,對消費者造成一定損害的,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需要賠償損失。若雙方成立的是委託合同形式的代購關係,商品出現質量問題,而商品質量與代理行爲沒有關聯的,消費者則不能夠要求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承擔責任。

法官建議,消費者在跨境電商平臺購物時要貨比三家,儘量選擇有第三方資金監管的大型購物平臺,避免糾紛的發生。即使發生糾紛,消費者選擇在大型跨境電商平臺購物,維權也更爲簡便。鑑於在跨境電商平臺購物可能會遇到的種種風險,消費者更應注重在各個環節中保存證據,包括下單時間、下單時商家承諾的發貨及送達時間、下單時的商品頁面介紹、商家實際發貨情況、貨物清關時間及運輸情況等。如果商家要求上傳身份信息供清關使用,儘量選擇官方購物網站、平臺或者物流公司官網上傳,避免以聊天的方式將身份證照片傳給客服,同時可以在身份證照片上加水印的方式,避免身份信息被盜用。(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