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解密吉林大米的“前世今生”

對於大多數飲食豪放的東北人而言,菜可以簡單,但米飯絕不能湊合。東北人爲何會對一碗米飯情有獨鍾呢?3月21日,CCTV-10《味道欄目走進吉林,通過專題片形式全面而有深度地展示“吉林大米”的“前世今生”和新時代環境下的區域公用品牌“吉林大米”如何推動吉林省糧食產業發展、提高當地農民收入所做出的一系列積極努力。

3月21日18:54分首播(3月25、26日12:49分重播)的這期《味道》裡,節目主持人會帶您一探究竟,什麼樣的大米才能登上東北人的餐桌

天時、地利:優渥粳稻種植條件催生黃金水稻

享有“天下糧倉美譽的吉林省位於北緯41-46度,是世界公認的黃金水稻帶,東部是長白山原始森林,中部松遼平原、西部草原溼地。森林覆蓋率達43.6%,黑土層深厚且有機質和礦物質含量高,再加上吉林省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這樣的氣候條件有利於水稻生長和幹物質積累、降低米中的澱粉含量、不易出現高溫熱害。1600多條無污染的源頭性河流滋潤着18.74萬平方公里的吉林大地。

除此之外,省內的800多個湖泊泡沼是吉林省稻米生長灌溉的重要水源。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出重如砂、亮如玉、溢馨香的吉林大米。

土壤是稻米賴以生存的根莖,吉林中部土壤類型爲黑土、黑鈣土、草甸土等。這片黑土層是表植被經過長期腐蝕,形成腐殖質後演化而成的粘質土壤,其結構好吸收量大,故而保水保肥能力強。

科學研究表明,每形成一釐米厚的黑土需要200-400年的時間,而吉林省中部的黑土層大多達到近一米,這意味着這片黑土至少積累了兩萬年至四萬年之久。幾萬年積養的黑土有機物質含量在3%-10%之間。正是幾萬年積養的黑土,千百年來孕育了老少皆宜的優質大米。

人和:科技傳播政策助推吉林大米再上層樓

吉林水稻種植歷史悠久,早在唐朝時期盧城之稻就已享譽華夏,曾多次向唐王朝納貢,到了清朝更是成爲歷代皇室指定的御用貢米。據考證,日本越光稻和韓國釜山稻之母本皆來自盧城之稻。

現今吉林省水稻種植面積近1300萬畝,年產量120億斤以上,佔東北三省一區總產量四分之一。

爲了使吉林大米“好米”變“名米”,“名米”賣“優價”,區域公用品牌“吉林大米”誕生,開始探索以品牌爲引領,促進產業融合、整合資源推進產業發展的創新之路。

2013年開始,吉林省糧食局認真貫徹吉林省政府辦公廳給出《關於推進吉林省大米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切實推進吉林大米產業快速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產業做大、品牌做響”的目標。

在對吉林大米核心建設的過程中,吉林省糧食局圍繞吉林省廣袤區域特徵,集中打造“吉林大米”統一標識下的東部火山岩大米、中部黑土有機大米、西部弱鹼大米三大系列中高端大米,稻花香、長粒香圓粒香、小町四大品類熱銷市場。

中國大米看東北,東北大米看吉林”。“吉林大米”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區域糧食公用品牌,而是走向一個集理想、責任、情懷、堅持於一身的地域人文品牌!而央媒鏡頭下的吉林大米更是對公共品牌“吉林大米”品牌的價值肯定。

科技加持、多元傳播、政策到位多管齊下,助推吉林大米品牌建設再上層樓,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傳承、昇華農耕文化” 一粒稻米串起中國老百姓的餐桌

農耕文化是農業品牌的精髓和靈魂。吉林大米公共品牌市場化的進程,本質上就是文化力的提升,文化不是產業或品牌的附屬品,而是一種強大的生產力。

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水土豐饒之處,稻浪翻涌,千百年來,黑土地上承載着耕作者日復一日深沉的情愫汗水滴入土壤,長出金黃,由北到南,一粒稻米串起了中國老百姓的餐桌。折射出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萬千變化!(焦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