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育什麼樣:辦學空間不再只是實體空間

“這些課不僅讓我興趣盎然,還給我們帶來思考。”來自內蒙古的學生帝格倪疫情期間聽了清華附小的老師所開的六年級所有線上直播課後,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的大中小學學生不得不長時間居家。“停課不停學”在該背景下應時而生,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隨之改變,帝格倪正是居家參加線上課學生中的一員。

隨着疫情防控形勢漸好,學生重返線下課堂。但是正如相關教育專家所提出的:“經歷了疫情期間線上教育的洗禮,單一的線下教育還能滿足學生的廣泛求知慾嗎?學生還能適應老師的單維度教學嗎?”

線上教育會迴歸原點嗎?

“希望線上教育能持續下去。”家住山西大同李田化名)正讀小學三年級,疫情期間一直在聽中國教育電視臺推出的《同上一堂課·直播課堂》,“從來沒想過,竟能聽到北京那些名師的課”。收穫之餘,他更希望的是接下來還能有這樣的機會。

李田的感受也是不少學生及家長心聲。就此,中國教育學會會長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袁振國認爲,人們期待的,不是單純地迴歸線上教育,而是尋找線下教育與線上教育融合的新常態。在他看來,教育線上線下融合不是對線下教育的簡單補充,不是把線下教育移到線上,也不是線上線下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二者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不可替代性,實現1+1大於2的效應。

日前在浙江寧波舉辦的首屆東錢湖教育論壇上,線上教育會再次迴歸原點還是抓住機遇升級,也成了與會專家討論的熱點。

“大規模在線教育是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教學實踐。疫情期間,師生、家長對其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大幅度提升,這必將深刻影響教育體制機制。”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提出,應該促進新興技術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應用,讓技術成爲推動教育領域改革創新的強勁動力。

辦學空間不再只是實體空間

相關專家認爲,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影響了教學秩序,但也給未來的教育方式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東錢湖教育論壇主席龍永圖表示,“連接”是疫情後中國教育的關鍵詞,應當把教育的“德、智、體、美、勞”5個要素連接起來,把學校教育和社會力量連接起來,把中國教育和國際教育的交流合作連接起來。

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認爲,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的教育實踐不僅歷練了師生,還昭示了未來教育變化的方向。“我們的辦學空間不再只是實體空間,而是實體空間跟虛擬空間的結合。”

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後慶表示,未來的學習將會打破學科界限以及校內外界限。“科技發展使得信息的儲存和傳播方式發生了變革,未來教育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在此背景下,未來的學校教育、課堂教育、學習過程等都需要重構,比如需要重新確立課堂教學的意義和價值。”

日本教育學會原會長佐藤學說,隨着學生能夠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技術支持教育將被更大程度解鎖,教育者的角色需要重新定義,教育內容也將從書本知識向更加全面的生活技能拓展。

未來學校將被重新定義

“未來的學校會是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是什麼樣的?老師該如何教……”面對關於未來學校圖景的問題,每個關心教育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認爲,在未來,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會演變成“學習中心”,學校不再壟斷課程學習和考試,而是變成教育服務機構數據中心;教師會變成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學習過程的陪伴者、職業規劃師或是人生導師;課程會由政府教育部門招標,全社會競爭中標,教育培訓機構將來可能會成爲課程的提供者

餘勝泉認爲,未來的教育服務將會是雙向流動,一方面是學校的優質內容可以流轉到學校外部;另一方面,學校提供的服務將不只來源於本校,也可以來源於其他學校或者企業,這種大規模社會化協同的服務空間,將是未來學校發展的方向。

雖然每個人眼中的未來學校圖景不同,但希望通過教育“幫助每個孩子成爲更好的自己”的期望是一致的。正如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楊念魯所言:“教育的本質,就是助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