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監測網建成 觀測全球海洋僅需6小時

人民網北京5月19日電 (趙竹青)5月19日12時03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標誌我國海洋動力環境衛星迎來三星組網時代。海洋二號D星將與2018年發射的海洋二號B星、2020年發射的海洋二號C星在軌組網,建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隨着三星組網,我國具備了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海面風場、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溫度等海洋動力環境數據監測的能力全球海洋監測的覆蓋能力達80%以上,海洋監測的效率和精度大幅提升,將高效服務於我國海洋防災減災海上交通、發展海洋經濟等工作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海洋二號衛星總設計師張慶君表示,曾經單顆星20多天才能針對全球觀測一次,無法滿足我們海上運輸、大洋漁場、海洋科考、海上安全等多方面要求。而此次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建成後,全球海洋觀測僅需6小時

據介紹,海洋二號系列衛星裝載微波散射計,可有效用於海面風力測量,爲颱風預報的及時性和精準度提供有力保證。其風速測量精度優於2米每秒,也就是說,即使海面颳起一級“軟風”,也不會逃過海洋二號系列衛星的法眼。自海洋二號系列衛星發射以來,我國近海平均每年20餘次的颱風均實現精準捕捉,無一漏網。特別是2020年9月海洋二號C星在軌運行後,成功“捕獲”19號超強颱風天鵝”,展現出良好的應用效果。海洋二號D星在軌投入使用後,將進一步增強監測和預警能力,爲我國沿海城市防災減災和全球災害監測提供重要的保障。

張慶君介紹,自海洋二號B星開始,在A星滿身“神器”的基礎上新增了船舶自動識別和數據收集系統,具備對全球船舶自動識別以及接收、存貯和轉發我國近海及其他海域浮標測量數據的能力。而海洋二號D星的導航系統全面升級,具備GPS和北斗雙模數據接收功能,進一步優化導航能力。海洋二號B、C、D星組網運行後,相當於在太空織就天眼”,實現全球海面船隻的位置、航向航速精確勘測,爲支持和服務全球海上定位、導航、搜救等提供重要保障。

此外,海洋二號系列衛星裝載雷達高度計,可以獲取有效波高、大洋環流、全球海浪等數據。該設備與校正輻射計配合工作,能夠及時獲取全球海洋有效波高信息,精度達到0.5米;星上裝載的微波輻射計,可用於海面溫度測量,輔之以雷達高度計,可識別出大洋中的鋒面中尺度渦,爲探測大洋漁場分佈情況等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據報道,自海洋二號系列衛星在軌應用以來,多家漁業公司利用海洋二號衛星數據在遠洋漁業上進行推廣應用,可燃油節約5%,漁獲量提高2-3%,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據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興偉公開報告,我國利用海洋光學衛星、結合海洋二號系列衛星數據,可發佈大洋漁場的快速預報,當前,我國已具備三大洋17個大漁場的預報能力。

海洋二號D星的成功發射,將發揮海洋動力環境衛星組網優勢,進一步提升持續觀測能力,進一步完善服務於全球變化研究的數據體系構建,大幅提升我國適應氣候變化數據保障能力,在支持和服務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彰顯大國使命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