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風險升高 放款、聯貸案几近停擺 星港拖累 國銀海外業務大跳水
海外信用風險升溫,國際放款與聯貸案几近停擺。(圖/財訊雙週刊提供)
過去本國銀行每賺5元,就有1元是海外業務貢獻;但受到疫情封境,海外信用風險升溫,國際放款與聯貸案几近停擺,展望到明年初,海外業務拓展都不見樂觀。
一家離臺灣超過3000公里外的石油交易商倒閉,卻燒出國銀今年海外曝險大洞,也燒出後疫情時代本國銀行海外據點管理的警訊。
3月底,新加坡石油交易巨擘興隆集團(Hin Leong Trading)因油價一夕崩跌,財務操作不及而發生鉅額虧損,銀根用罄只能聲請破產。除了8億美元的期貨虧損之外,興隆還積欠銀行團1155億元新臺幣的債務,其中臺灣中國信託因參與興隆的國際聯貸案,對興隆的曝險金額達27億元新臺幣。中信金在第2季法說會時表示,已在6月提足呆帳損失。
無獨有偶,玉山銀新加坡分行發生規模約1000萬美元的違約案,逾放金額也因此較上季增加1億元臺幣。而國泰金雖未爆發授信踩雷情事,但旗下國泰人壽持股4成的印尼Mayapada銀行,卻因客戶涉嫌詐保而遭印尼檢調起訴,造成該行大幅虧損;儘管後續稍有回穩,但考量到弊案衝擊商譽及當地景氣衰退,國壽仍在第2季一次認足140億元臺幣的海外投資損失。
海外業務原爲臺灣金融業重要獲利來源,已因全球各國封境,導致資訊、物流、資金斷鏈,大增國銀海外業務的管理風險。
海外管理風險大增 獲利金雞母6月變虧損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表示,今年上半年本國銀行稅前盈餘共1644億元,比去年同期衰退14.69%,原爲金融業金雞母的海外業務,今年上半年僅貢獻了252.3億元臺幣獲利,較去年同期衰退34.18%;6月更因各家銀行陸續認列海外虧損,驚見單月虧損5000萬元,是除了兆豐銀遭紐約州金融服務署(DFS)裁罰案外,12年來的首次虧損。
過去海外獲利佔本國銀行稅前盈餘近2成,其中,單香港市場獲利就佔海外業務獲利5~6成;第2大則爲中國市場,雖然持續成長,但佔比僅約8~11%左右;其他重要海外市場依次爲美國、日本、新加坡,不過隨政府推動新南向,柬埔寨和越南等東南亞市場則有大幅超前的態勢。
今年伊始,疫情肆虐全球,身處相對安全的臺灣很難想像,海外據點至今仍須遠距辦公或分批上班,銀行無法做實地查覈(due diligence)就無法瞭解客戶真實狀況,後果就是放款、國際聯貸業務無法承作,信用風險也大幅攀升。玉山銀行總經理陳茂欽表示,海外放款業務都只能很保守地做,一定要有擔保品,聯貸案則是幾近停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