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藥膳-小兒成長痛藥膳湯

成長痛常常發生在3~12歲之間的小朋友,而且在5~8歲學齡前後的小朋友們最爲常見。典型的成長痛症狀,總是發生在午後或下半夜,爸爸媽媽被小朋友的哭鬧聲所喚醒,哭訴着在下肢或是大腿部位,或是膝蓋(發生率最高),或是足踝附近有着劇烈疼痛。焦急的父母親當然會立刻帶小朋友去西醫就診。不過通常在醫師的詳細檢查後,發現疼痛部位的外觀並無紅、腫、熱之發炎反應現象,詢問下,也沒有曾經受過傷的疾病病史。所以醫生診斷後,通常只會叮囑父母幫其做些熱敷復健,並請其適當休息或只是開給一些解熱鎮痛劑肌肉鬆弛劑緩解疼痛。不過再過一段時間,可能小朋友又會有類似不舒服症狀發生,相當的困擾着父母。

由於「成長痛」在兒童時期很常見,比例上女童多於男童。但是在西醫上只能依靠典型的病史及臨牀症狀作判斷,無法靠抽血或檢驗而確診。在醫學理論上,成長痛並不易查出確定原因,且與成長時骨骼肌肉的發育無關,也與成長無關。成長痛在孩童青春期生長最明顯時期,骨骼身高成長最迅速階段,也不一定會有較大發生比率,所以骨骼成長是不會引起疼痛的。故成長痛只是因爲活潑好動的小朋友,可能在白天時,嬉鬧玩樂跑步跳躍過度,身體稚嫩的骨骼肌肉強度,無法負荷白天過度活動而累積下來的肢體疲勞,所以到了夜間就發生了成長痛;另外亦有一些是因爲小朋友活動時的姿勢不良,造成骨骼肌肉拉扯張力差異,也有可能產生成長痛。

所以家長們對於成長痛的問題,小朋友只要經過專業醫師的檢查,排除掉一些較爲異常病因(如骨癌血癌感染性骨髓炎、或明顯扭挫傷之韌帶炎、肌炎、骨折)之後,父母們應該就可以不要太過於擔心。

古代的中醫兒科認爲兒童的體質爲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由於兒童機體尚未完全成熟,各個器官功能未健全,抗病力差,較易生病,但因爲兒童生機蓬勃,發育迅速,患病之後,只要及時治療,疾病恢復很快,組織再生與修補能力也佳。

成長痛的發生位置在於骨骼筋膜肌肉組織,中醫認爲腎主骨肝主筋脾主四肢肌肉,而「腎爲先天之本,脾爲後天之本。」小兒在生長過程中,因爲臟腑嬌弱,容易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成長痛發生後,改善筋骨痠痛要養肝補腎,治療肌肉四肢痠痛要調理脾胃

所以改善成長痛的藥膳健脾榮筋補骨湯」選擇源自於宋代兒科名醫錢乙所着《小兒藥證直訣》的七味白朮散和張仲景先生芍藥甘草湯與補腎藥材而成,可調補脾胃,涵養肝腎,強筋健骨。

1.藥方組成:潞黨蔘3錢,炒白朮3錢、炒白芍3錢、廣木香3錢、粉葛根5錢、雲茯苓3錢、白扁豆3錢、巴戟天3錢、廣藿香3錢、新會皮3錢、嫩萎甤3錢、肉蓯蓉3錢、牛奶埔1兩、炙甘草2錢、大黑棗3錢。

2.食材:嫩小排骨1斤、生薑片3片、米酒適量;素食者可以用素排骨、杏鮑菇、百頁豆腐等食材代替葷料

3.煮法:將健脾榮筋補骨湯藥材用過濾紙袋封好,同食材、米酒一同,放在電鍋中,外鍋用2碗水熬燉至食材爛熟即可喝湯吃料

4.養生提示:受成長痛困擾的小朋友,家長可以用本藥膳湯在病情緩解期時調補、改善疼痛、補養筋骨肌肉。

5.說明:宋代兒科名醫錢乙,爲中醫醫學史上第一個兒科專家,其所着之《小兒藥證直訣》亦爲第一本兒科專書,書中系統性總結了中醫對小兒疾病辨證與施治法則,故在清代的四庫全書盛讚本書乃「幼科鼻祖」,後人得其緒論,往往有回生之功。錢乙先生也被尊稱爲「兒科之聖」。(本文作者爲和康中醫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