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內虧損24億港元!香港虛擬銀行進入下半場:告別“燒錢獲客”成關鍵?
中銀香港、怡和集團及京東數科合資的虛擬銀行livi bank開業一週年,該行宣佈目前客戶人數已達到8萬人,吸收存款金額由去年的3.2億港元大幅飆升至9億港元。
該行CEO孫大威5月24日表示:“在開業首年取得良好的開端,有賴於我們專注長遠發展的策略定位。我們透過提供創新和安全的銀行體驗,成功實現穩定增長,同時爲客戶生活增添喜悅。目前,livi的客戶羣正不斷增長,產品使用率也持續提高。”
他坦言,livi bank立足於普惠金融,在開業初期並無在年齡、收入等方面進行刻意區分,但目前主要客戶羣集中於25歲-45歲之間。
獲客成本有望下降
在開業初期通過“高息攬存”是大部分虛擬銀行採取的路徑。根據此前披露的數據,去年livi bank總經營支出高達4.51億港元。
對於未來何時能實現盈利,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過去一年,從無到有,建立IT基礎建設、運營系統,需要較大的投入。前期投入主要是爲了讓市場熟悉新的品牌,建立客戶忠誠度,但隨着虛擬銀行的普及,預計未來的獲客成本將下降。我們的經營重心是以客戶爲中心,未來業務的發展將推出一些盈利型產品,自然將有一些較好的財務表現。"
他透露,未來該行計劃推出財富管理以及中小企業產品,預計今年年底或明年初推出。同時,團隊規模已由180人增至200人,未來將持續招聘。
自開業以來,livi推出了一系列創新的產品及生態圈優惠,包括liviSave、銀聯二維碼支付、yuu合作計劃,以及虛擬livi Debit Mastercard等。今年5月,livi推出新產品livi PayLater,成爲香港首間引入“先買後付”概念的銀行。
此外,孫大威透露,目前該行的財務運營良好,資本充足,“未來會根據時間和業務情況來補充資金。”
八家銀行虧損24億港元
2019年3-5月間,香港金管局陸續發出八張虛擬銀行牌照,由渣打、衆安、中銀香港、WeLab、阿里巴巴、騰訊、中國平安以及小米各自牽頭的財團奪得。過去一年,疫情促使科技與市民的生活加速融合,虛擬銀行逆市擴張。
根據香港金管局披露的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底,虛擬銀行業總貸款和總存款分別達到10億港元和150億港元,僅佔銀行業總貸款的0.01%及總存款的0.1%。
livi Bank最近委託市場研究機構進行調查顯示,香港成年人對“虛擬銀行”一詞的認知度達92%,而43%非虛擬銀行客戶表示會考慮使用,較去年8月的37%有所增加。65%受訪者更認同虛擬銀行是未來的大趨勢。
根據香港八家虛擬銀行5月初公佈的數據顯示,去年共虧損24億港元,相比2019年多一倍。其中,以渣打銀行旗下的Mox金額最高,去年共”燒錢“4.55億港元,其中員工成本爲1.87億港元。
WeLab創始人及集團CEO龍沛智此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八家虛擬銀行陸續開業後,紛紛推出了高息存款等措施招徠客戶,但”燒錢獲客“的模式預計將告一段落,未來虛擬銀行必須通過貸款、理財等其他增值業務來實現盈利。
因此,此前大張旗鼓推出高息“搶存戰”的多家虛擬銀行,紛紛改弦易轍。以衆安銀行爲例,作爲首家開業的虛擬銀行,率先以存款產品“ZA活期Go”打響頭炮。因此,該行的客戶存款金額大幅領先,去年錄得60.37億港元存款,與此同時,該行去年的總經營支出則高達3.78億港元。
ZA Bank自去年下半年開始降低定存年利率,隨着目前存款增長至一定規模,ZA Bank近月亦開始拓展個人及商業貸款業務。
此外,平安壹賬通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則將自身定位爲香港首間主打中小企服務的虛擬銀行。該行表示,自去年九月開業以來,中小企銀行業務表現突出。截至今年4月底,2021年季度性客戶貸款總額增幅理想,較2020年第四季增長2.8倍。貸款利息收入較2020年第四季增長2.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