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年,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
庚子年多事,兩岸雖未「地動山搖」,但形勢仍是相當嚴峻。迎接新的一年,兩岸關係能不能否極泰來,關鍵還是要看中美關係的走向,因爲它會牽動臺美中三邊關係的發展。
拜登表示上任後要先處理疫情和經濟問題,但更讓他傷神的,應是這場選舉在美國社會烙下的傷痕。拜登想維持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就必須證明美國的民主制度禁得起一場選戰的考驗。
「安內重於攘外」,拜登不願外部形勢打亂他施政的優先秩序。例如,當中共和歐盟要完成雙邊投資協議的前夕,拜登未來的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立即出手,在推特發文要求歐洲夥伴先來與美國新政府磋商。《紐約時報》認爲,此暗示拜登對這項協議感到不滿。
2021年將是中共建黨百年,又是「十四五規畫」的起頭,北京領導人關心的是做好中共2022年「二十大」的準備工作,所以「穩定壓倒一切」,尤其是維持經濟社會的穩定。中共在疫情肆虐下,還能成爲全球唯一實現正成長的主要經濟體,確實是難能可貴;但如同中共經濟事務部門官員所說:「日子未必好過」。
爲了維持經濟穩定,2020年12月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合理把握宏觀調控節奏和力度,精準有效實施宏觀政策。」除此之外,中共至今仍存有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所提的現象,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現在中共大力進行「反壟斷」,也是旨在處理這個社會主要矛盾問題。
中美處在選後過渡期間,雙方理應如同美國華裔學者李成所說:「抓住美國大選帶來的機會,重新評估過去幾年相互間的政策和舉措,重新整理互相打交道的思路及方式,爭取及推動中美關係轉危爲安、走向緩和」;而當務之急則是「恢復公共衛生對話和合作、恢復應對氣候變遷的合作,以及建立危機管控機制。」但因中美新的一年,都會忙着「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短期內雙方恐怕只能採「以靜制動」和「靜觀其變」的作法。
「中國政策」不是拜登的外交優先課題,所以他在上任之初,不會在這方面有積極強勢的作爲。何況,川普過去4年因中美關係惡化,已留給拜登政府太多的「遺產」,拜登首先要釐清其中哪些是「資產」,那些是「負債」。
因此,在臺美關係方面,僅管拜登政府仍會在外交和軍事上提供臺灣必要的支持,但不會超出川普爲臺「量身訂作」的尺度。美國國務院前亞太助卿、也是拜登重要智囊的坎貝爾(Kurt Campbell)期盼兩岸緊張情勢趨緩,並能恢復某種對話,但他也直言,這超出美國的能力範圍。顯然拜登政府不願充當兩岸的協調人角色。
中共也不會選在這個敏感時刻和美國「攤牌」。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研判,大概要到2022年以後,美國纔有可能與中共探討新關係框架。因此,他建議中共要增加對中美關係更理性和更精確的理解。總之,要「先做好自己的事」。
中共對臺政策則是爲其內政服務,且將受到上述中美關係變化的影響。在新的一年,中共會堅持「和平發展」和「和平統一」的既定方針,在大力「反獨」的同時,也會持續在軍事和外交兩方面對臺施壓;兩岸文化和經濟交流不會中斷,但中共會以促進「融合發展」爲目標,對交流對象採「區別待遇」。
從臺灣的政治議程看,有人認爲2021年是兩岸恢復對話的最好時機,因爲這一年臺灣沒有選舉,但緊接着2022年就是地方和中央選舉。對臺灣的政治人物而言,在選戰期間與對岸進行任何形式的接觸,都會冒相當大的政治風險。尤其當前臺灣社會瀰漫着濃厚的「反中」氣氛,兩岸對話不免會被有心人拿來進行政治炒作;不要說執政黨,連在野黨都不敢輕易做如此大膽的嘗試。因此在新的一年,蔡政府也會把內政視爲當務之急,尤其將面對美豬、美牛進口引發的政治效應。
兩岸對話「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但畢竟對話不是一方說了算;除非兩廂情願,否則兩岸復談之門是打不開的。(作者爲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