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5G技術助推“製造強國”
(原標題:用5G技術助推“製造強國”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
編者按 隨着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5G已成世界數字經濟戰略中的優先發展領域。世界5G大會,繼首屆在北京成功舉辦後,今年移師廣州,將圍繞“5G賦能 共享共贏”主題,深入探討如何推動5G融入百業,鏈接萬物,惠及大衆,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賦能。
智眼看5G
本報記者 崔 爽
5G是這個時代最有活力的領域之一,我國則是5G技術和產業當之無愧的領跑者。按照工信部最新統計,截至9月底,國內已累計建設5G基站69萬個,北上廣等地完成5G網絡城區連片覆蓋,累計終端連接數超過1.6億個。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看來,我們的建網速度、用戶增量快人一步,5G網絡建設、行業落地都在按部就班地向前走,與此同時,在工業互聯、產業互聯方面,尚待更爲理想的解決方案。
後者顯然更讓他關心。11月26日,第二屆世界5G大會將在廣州舉行。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張平坦言:“大家論道的時候,一方面要論成績、論經驗,探討如何布站、如何處理現有站址之間的干擾、如何提高用戶的速率等問題。另一方面,更關鍵的是討論如何更好地把ICT技術和製造業深入融合,讓‘網絡強國’推動‘製造強國’。”
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會議強調,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製造業融合發展,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製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提升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
“5G是一項使能技術,20%的市場在消費端,80%在產業端,那纔是5G應用的藍海。”張平說,對於行業用戶來說,其對5G網絡的需求無外乎兩點,便宜和好用。但目前用消費互聯網的思路來佈局工業互聯網存在天然的弊端——成本高企、技術複雜。
更重要的是,每個行業甚至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特點,對通信的要求差異很大,“傳統模式是通過單一網絡滿足所有的需求,這在消費互聯網中可以實現,但在行業應用中,不可能用一張通信網絡把所有行業的問題打包解決,也沒那個必要。”張平強調。
因此,在他看來,工業互聯網要摒棄複雜化的方法論,從分佈式網絡入手,去解決行業企業具體而單一的場景需求,“我們需要不斷深度挖掘行業場景對信息技術的需求,結合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使能技術,通過頻率協調等新思路,發展無線專網與融合組網,才能切實加快5G技術和實體經濟的融合。”張平說,而這也需要一個殺手級平臺,發揮滲透帶動作用,賦能千行百業。
新通信迭代由場景而非速率驅動
張平表示,近30年來,移動通信快速迭代,提升通信速率的需求是背後的主要驅動力,這一邏輯也伴隨每一代移動通信的發展。但5G有革命性的不同,5G不僅代表單純的速率提升,而且根據場景的不同,設立了增強型移動寬帶、海量機器通信和超高可靠低時延三個場景,由此開啓了萬物互聯的通信新時代。
“移動通信演進的驅動力將由1G/2G/3G/4G時代的單一速率需求,經由5G三個場景的過渡,最終轉化爲以場景驅動作爲基本演進範式。”張平認爲,在向6G的演進過程中,傳統的遵循堆疊處理模式,採取複雜度換取性能增益的技術路線,已經難以爲繼,迫切需要新的理論創新,“6G不僅要提高速率、拓展空間、還要完善智慧,研究智能、通信與人類未來的相互關係的新體制。”張平說,在6G系統中,人與網絡節點可以通過語義進行更深入的信息交互,人與網絡結點融爲一體,共同演進。去年,他們已經啓動了國內第一個6G國際合作項目。
“通信永遠是人類社會的剛需。通過信息的流動解決不確定性的問題,增強人的智能。”張平表示,5G+的未來是美好的願景,具體如何執行,還需要政府、學界、產業界的進一步探討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