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庭瑞/國民黨不倒,臺灣不會好?他們真知根在何處?

▲許多眷村仍保有古樸風貌。(圖/記者李毓康攝)

文/張庭瑞

聽說最近很流行,我是外省人開頭,受了黨國很多好處,直到某天我醒來,發現國民黨不倒,臺灣不會好。這些人真的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與外省人的鄉愁嗎?

走在南京東西路上,會想起故都的風華秦淮河畔的婀娜多姿;抗戰時期的轟轟烈烈;重慶南北路,遙想到當年日軍多次轟炸陪都,重慶做爲中華民國的信心堡壘屹立不搖;長安東西路,保留了西安的舊名,只能憑想像唐明皇楊貴妃當年的悽美愛情,四平街,國共之間的血戰地點,陳明仁林彪在此吃盡苦頭。杭州南路山外青山樓外西湖歌舞幾時休,南宋的首都,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西湖便在杭州。臺北街道名,信手捻來都是一部中國史,路旁開的牛肉麪館,川菜館湘菜館,上海小館,何處不是大陸家鄉味。

曾經日本南韓都承載了漢室風華,或多或少都扮演過小中國的角色。明朝覆滅後,朝鮮羣臣罷朝啜泣。日本侵華甲午一役,還打着驅逐韃虜旗子。直到今天,我們去日韓旅遊,仍能感受欣賞漢風遺韻,看到中國風的建築、文字、服飾並不會違和,因爲日韓政府已成功融合。

那麼臺灣呢?說了那麼久的本土文化,臺灣文化到底什麼能搬上臺面?曾經蔣介石想打造的小中國,傳承周公孔孟以來五千年道統宏願,至今還在嗎?我認爲還在,活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理,在祭祖燒香,過端午中秋賞月的時候,興許還能聽到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如果能將街道路名營造出鄉里特色,類似大河劇末文物古蹟巡禮,大陸各省縣小巧遺蹟搭配觀光,社會課程授課,學生孩子纔會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原來寫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曠世佳句李白跟我們是同一國的,不是外國人

1949年的撤退,的確是國府的挫敗,以致於三大會戰課本匆匆帶過。然而歷史的長河中,朝代更替興衰比比皆是,區區一次遷臺又算得上什麼?作爲外省子弟,我對長江黃河有感情,爲塞外風吹草低見牛羊沉醉,但我也是臺灣人,受民主自由思想的薰陶,走在滿是秋海棠地名的街道上,常常仰天長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 張庭瑞,自由撰稿人,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