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小廠新能源車主已經開始自閉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三聯電子廠Pro,作者:森賽,題圖來自:AI生成

曾有人調侃,一箇中產返貧,大概率就是購買了學區房、送子女出國和公司法人失信,而一個普通人返貧的方式,最簡單直接的,就是購買一輛小廠的新能源車,然後坐等銀行賬戶餘額像秋天的落葉一樣,慢慢飄零。

李明是一位居住在上海市的年輕白領,他在2019年購買了一輛威馬EX5,這是他的第一輛電動汽車。當初,威馬汽車的“終身質保”服務讓他感到非常安心,他覺得自己作出了一個明智的選擇。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威馬汽車的經營狀況開始出現問題。

一天,李明在上班途中,他的威馬EX5突然在高速公路上拋錨了。儀表盤上亮起了警告燈,顯示電池系統出現了故障。李明試圖聯繫威馬汽車的客服,但電話那頭只有自動語音服務,告訴他客服線路正忙,建議他稍後再撥。他嘗試通過威馬汽車的官方APP尋求幫助,卻發現APP已經無法正常使用,所有的服務預約和故障報告功能都已關閉。

無奈之下,李明只能將車拖到最近的汽車維修店。維修店的技師告訴他,市場上很難找到這款車型的原廠配件。他們只能嘗試使用一些通用的替代品,但這些替代品可能無法完全匹配,而且價格也不菲。

經營出現問題後,威馬汽車的售後困難

李明面臨着一個艱難的選擇:要麼支付高昂的費用使用替代品進行維修,要麼尋找其他已經倒閉的威馬汽車,希望從它們身上找到可用的配件。

在閒魚,遭遇同樣困境的小廠車主已經開始抱團,“你拆走我的雨刷,我能置換你的儀表盤,縫縫補補又能開上三年,閒魚上的威馬車主,可能是最團結的一批人,讓我想起了兩年前的搶菜幫幫團。”

“當然,大部分人還是想盡快賣掉自己的汽車,大家已默認這是一筆失敗的‘投資’,在APP中翻幾十頁都在忍痛割肉。”

在新能源汽車的賽道上,速度與激情的背後隱藏着殘酷的淘汰賽。如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在商業世界中的縮影,不少新能源車企在市場風雲變幻的浪潮中,因應變得不夠敏捷或經營策略的失誤,被迫面臨退場的悲壯。

這不僅是一場技術的較量,更是一場生存的考驗,那些未能在創新和效率上與時俱進的企業,最終可能只能在這條漫長的賽道中留下淡淡的足跡。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國內申請破產或已長時間不生產的新能源車企涉及超過16萬存量車主,其中威馬汽車約有11萬車主受到影響。

“威馬汽車吧裡,都是車主賣車的,詢價的多,真正買的人很少,我跟大家說,老在自己吧裡,肯定賣不出去,得去其他車廠吧裡發佈,威馬車主就像吉普賽人一樣,在一個個新能源汽車吧裡流浪,甚至連吧主都沒有人願意申請了。”

和車主李明的遭遇類似,車主張華,一位居住在杭州的軟件工程師,對電動汽車的先進技術充滿熱情。2021年,他購買了一輛天際ME7,但隨着天際汽車的財務危機,他的熱情逐漸被現實問題所取代。

“只有在修車時,你才發現你的車再也修不了了。”

維修站的技師告訴他,電池管理系統出現故障,需要更換,但由於天際汽車聯繫不暢,原廠配件難以獲得。面對高昂的第三方配件費用和不確定的維修質量,張華決定自己動手。

他開始在天際汽車的車主論壇上尋找解決方案,同時在網上搜索相關的維修教程和視頻。張華購買了必要的維修工具,並利用週末時間,按照教程一步步嘗試修復車輛。過程中,他遇到了不少挑戰,但憑藉他的技術背景和堅持不懈,最終成功更換了電池管理系統。

“我現在可能比他們以前的4S店會的還多,上個月連中控都能自己調了。”

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內卷加劇,一些新勢力品牌因無法盈利而出現售後“停擺”現象,導致車主面臨維修困難、車機系統宕機、保險公司拒絕續保等問題。

一些車輛市場保有量較少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在售後方面還面臨配件無法通用、智能雲服務依賴雲計算等挑戰,這些問題在車企倒閉後尤爲突出。

“最小的問題,就是車鑰匙丟了,你都不好解決。”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有超過487家電動車製造商,而到了2024年6月,正常經營的新勢力車企僅剩50家左右。

在這段時間裡,超過400家新能源車企“消失”了,其中包括威馬、愛馳、天際、拜騰、遊俠、雲度、自遊、雷丁、漢龍、力帆、博郡、賽麟、前途等。

這些車企的“倒閉”背後可能是資本的整合與市場的選擇,但對於消費者來說,找不到4S店,失去了母港,只能通過第三方維修,高昂的費用讓人難以接受,一些關鍵性配件還無法買到。

車主李明加入了幾個威馬車主的微信羣,希望能從其他車主那裡得到一些幫助。羣裡的車主們分享着各種維修經驗和資源,但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李明感到非常無助,後來他發現,一些微信羣的羣主,就是一些自營的維修店老闆,“經驗和資源的終極,就是引導你去他們店裡消費”。

張華沒有學會修車前,曾在一個第三方的維修店待了一個多月,維修費用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他曾考慮將車輛賣掉,但在二手車市場上,天際汽車的貶值速度非常快,他所能得到的報價遠遠低於他的購買價格。他感到非常沮喪,他不僅失去了代步工具,還面臨着巨大的經濟損失。

他開始後悔當初沒有選擇一個更穩定、售後服務更有保障的品牌,他的家人曾勸他購買主流車型,就是一些大廠的車,但他彼時選擇爲信仰充值,只是這個額度的代價有些高昂。

在新能源汽車的浪潮中,小型車企如同海上孤舟,面臨着價格戰的狂風和政府補貼取消的巨浪,它們必須在強者恆強的海洋中尋找生存的縫隙。

這些車企的生存之戰,是對創新技術的一場豪賭,但是從消費者角度,則是一種對信任的考驗。購買小型車企汽車的消費者,往往被新興品牌的夢想所吸引,人們期待着創新技術和低成本維護的蜜餌。

但當一些小型車企的船隻觸礁沉沒,車主們便發現自己置身於一片未知的海域,智能汽車的高科技功能成了無法啓動的殘骸,智能手機應用程序和車載系統成了擺設。

當車企倒閉後,車主的權益維護更爲困難 圖源:@枸杞燉豬妖

因爲汽車廠家會定期對車載系統、智能應用等平臺進行升級,而一些車企對於智能中控是有使用期限的,“車輛硬件損壞,還能找第三方高價維修更換,但軟件過期後,連續費的地都沒有,智能車就成了智障車。”

在這樣的逆境中,車主們並沒有放棄,一些人嘗試自己購買零部件,或尋找第三方維修服務,甚至找人破解,“能用的招都用上了,比黑客還精彩”。蘇州的趙先生,他的某款智能電動汽車的車載信息系統,在上週失去了與雲端的連接。

“車內的智能中控,目前只能顯示電量和速度,內置導航用不了了,智能音響也提示無法連接。”

趙先生不得不迴歸到傳統的導航方式,用手機指引方向,用藍牙音響填補車內的寂靜。

他加入了車主微信羣,那裡成了他新的社交圈,“這不僅僅是一輛車的問題,我羣裡發了個200塊紅包尋求解決方案,一個大哥私信我,上某電商平臺,花25塊買個破解程序,就能用了,還能激活第三方倒車雷達,比原廠的都好使。”

在電動汽車與傳統汽車的售後服務的較量中,軟件依賴性的問題尤爲突出。電動汽車的許多功能,一旦車企的服務器關閉,這些遠程連接的賽博風箏便無法飛翔。而傳統汽車的售後服務,則更像是手工匠人的技藝,不那麼容易受到企業經營狀況的影響。

一些汽車法規在電動汽車軟件支持和售後服務方面,似乎還停留在過去,未能與時俱進。

北京的李女士曾對“綠馳”品牌的電動車抱有很高的期望,特別是其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和智能互聯功能。然而,隨着“綠馳”品牌的突然倒閉,她的車輛失去了原有的智能功能,變得不再那麼便捷。

“倒車的需要兩個人,一個在車後看着,自動泊車功能更別想了。”

她在小紅書上加入了一個由同品牌車主組成的在線社區。她沒有使用破解,而是用替換性升級的方法重置了自己愛車的操作系統,“在小紅書的評論中,我找到了一羣‘修車搭子’,我們一起交流經驗,共同應對車輛智能化功能失效的問題,就像戰地醫院。”

在李女士看來,購買小品牌的車,就像買精裝房,更多是對個人適應能力的挑戰。智能化汽車的真正價值不僅在於其高科技的光環,更在於當這一切消失時,這些企業該如何用誠實和擔當去維護好車主的利益。

購車不僅是一次交易,更是一次對企業未來的信任投資。

“終身質保”服務本身就蘊含着對企業未來的信任 圖源:@桔子小黑黑

在汽車產業的喧囂與變革中,小型車企的興衰往往牽動着無數車主的生活節奏,一部車對於家庭來說是筆不小的投資,當車企倒閉後,這筆投資的未來充滿了隨機的變故,一些車主在百度貼吧、微博、小紅書和微信羣中,開啓了自發互助,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困境,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車主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加穩固的法律保護,社會對這一羣體的關注,往往在問題爆發時才得以顯現。

媒體的報道和公衆的討論,雖然能夠暫時提高議題的可見度,但真正的解決之道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經歷了車企倒閉的車主們,他們對品牌的忠誠可能會受到動搖,對新技術的信任可能會有所保留。他們在未來選擇新車時,可能會更加謹慎,更加註重企業的信譽和售後服務的可靠性。這種變化,雖然源自於不安和擔憂,但也可能成爲推動汽車行業向更加負責任和用戶友好方向發展的力量。

然而,並非所有車企在退出市場或面臨破產時都忽視了消費者的利益。事實上,有一些車企在謝幕之後,依然負責任地確保了車主的權益不受影響。據瞭解,薩博和歐寶在撤出中國市場之際,其售後服務便由通用汽車順利接管;西雅特品牌在中國的銷售業務終止後,大衆汽車承擔起了後續的售後服務責任;謳歌在告別中國市場時,廣汽本田則承擔起繼續服務車主的職責;而在廣汽菲克退出市場後,其母公司Stellantis集團也宣佈將繼續爲廣汽菲克的車主提供維保服務。

在新能源汽車的浪潮中,每一位車主的選擇都如同一次航行,而車企的興衰則決定了航程的長短。當潮水退去,那些被留在沙灘上的車影,不僅是市場的殘酷見證,也是對消費者信任的深刻考驗。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新能源時代,我們或許需要重新審視“智能”的真正含義,以及在追求創新的道路上,如何確保每一位車主的權益不被遺落。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三聯電子廠Pro,作者:森賽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