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災農民等什麼?官員:清明時節那場雨
▲水情持續吃緊,不少農民正等着心目中「清明時節那場小雨」。(圖/達志/示意圖)
水情持續吃緊,不少工商業界已經挫勒等,但今(20)日有農委會官員指出,除水稻外,對多數農產品而言,其實只要下雨就好,不一定要下在水庫,「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4月5日前後應該要有一波小雨。」該官員說,清明節前後會是關鍵,很多農民也都在期待,「只要下得夠多,土壤吸水就會飽。」
農糧署官員表示,因應此次旱災,水稻已確定停灌2萬多公頃,至於其他作物方面,短期仍無直接影響。「但如果幹旱持續,只要小山溝、小溪流枯竭,就會開始影響產量。」該官員說,舉凡茶葉、柑橘、荔枝等丘陵地作物,由於根部較淺,只要山澗枯竭就會受到影響,「就算不會死,產量也會減少。」
該官員提到,蔬菜、雜糧、種苗、花卉等作物原本就不太耗水,一點水就可以撐很久,所以影響最小;一旦旱災持續,水稻仍首當其衝,再者是丘陵地作物,最後是果樹類,「其實果樹要枯死很難,但因爲水分不夠,水果多半長不大,甚至會有掉果狀況。」
當問到「若旱災不止,農民該如何因應」問題時,該官員透露,多數農民靠抽取地下水就足以應付;至於此舉是否會造成地層下陷?該官員則說,作物與養殖業不同,地下水其實抽得不多,應該不會造成影響,「畢竟都快活不下去了,農民會不抽嗎?」
該官員也分析,民生、工業用水關心「下雨有沒有進水庫?」除水稻外的農業用水則在意「雨有沒有下在作物生長地?土壤有沒有吸水?」兩者角度不同。不過,若旱災持續,到了7月,市面上的柑橘、芒果、荔枝等水果數量恐怕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