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多少名不副實 的“青少年模式”
短視頻風靡全球,“刷一刷”“看一看”“讚一讚”,不僅是許多成年人的日常,也是不少孩子的興趣所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近七成未成年人曾使用過短視頻,其中,三成以上使用者認爲各平臺設置的“青少年模式”用處不大。
好奇心強、自控力弱是青少年羣體的特點。面對碎片化的娛樂信息,他們相對更容易沉溺其中,也更容易被不良信息毒害。所謂“青少年模式”,正是一種網絡防沉迷手段,通過彈窗引導、限定時長、篩選內容等方式,讓青少年在更適宜的環境下觸網。但從現實來看,各大平臺的執行力度不盡相同,保護效果遠遠達不到預期。比如,有的只要不登錄賬號,就可以盡情“衝浪”;有的雖然彈出來“青少年模式”,但只要不選擇進入,就可以隨意瀏覽……
“青少年模式”的有名無實,看似是技術漏洞,背後卻是網絡平臺的選擇性失明。短視頻平臺也好,遊戲直播等軟件也罷,做的就是販賣注意力的生意。點擊率在線量不僅意味着消費潛能,更能兌換不菲的廣告收入。今天的青少年羣體消費能力不容小覷,因此主動限制他們觸網,於平臺而言相當於切割“奶酪”。既然相關部門有統一部署,那麼就只求在規則上“達標”,至於實際效果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企業是市場主體,更是“企業公民”,必須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做到“取財有德”。換個角度看,社會責任感和良好公共形象,更是一種軟實力和競爭力。企業掌握技術優勢,不會做不出一個真正有效的“青少年模式”。當然,對此有關部門也要嚴格監管,該整改則整改,該下架則下架,倒逼平臺擔起責任。
今天的青少年是互聯網原住民。所有模式所追求的,都應是引導他們合理使用網絡。該堵的地方要堵,該疏的地方也要疏。調查顯示,缺乏交流對象、經常感到孤獨、心理上有壓力的中小學生更容易沉迷短視頻。這也警示我們,打造“青少年模式”不僅要在設備上,更要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多陪伴、學校多監督,引導青少年健康生活,才能從源頭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