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中國外債泡沫危在旦夕!

中國海航集團創始人王健今年7月初在法國跌落身亡,消息傳出轟動全球。(圖/翻攝微博)

用通膨來減低內債泡沫,是一種自殺的辦法,因爲貨幣貶值太多,外債泡沫就會破滅,情況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的東南亞類似……臺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出口有近40%銷往大陸和港澳。而金融業對中國的風險敞口估計超過千億美元,臺灣政府應當加強審查金融業持有的中資企業信貸敞口,高度重視中資企業的違約風險,協助金融業應對中國的金融危機。

中國海航集團聯合創始人及董事長王健2018年7月3日在法國南方小鎮波尼約市「意外」從高處墜落身亡,引發全球矚目。海航被稱爲中國最神秘的企業,近年來因爲在全球瘋狂收購而債臺高築,也深陷中共高層權力鬥爭的傳言,遭到美國等多國監管機構的調查。今年6月,王健帶領公司高層前往習近平插隊的樑家河朝聖,穿軍裝,唱紅歌,向習近平效忠,卻還是難免惡運

阿根廷 土耳其前車之鑑

廣受矚目的海航外債只是中國企業海外債務的冰山一角,如同從高處墜落的王健,中國外債如脫繮野馬衝向懸崖,危在旦夕!截至2017年末,中國全口徑外債餘額爲17106億美元,較2016年末增長2948億美元,同比增長20.8%,較2016年末顯著提高了18.5個百分點。從期限結構看,中長期外債餘額佔35%;短期外債餘額佔65%,達11000多億美元。從機構部門看,廣義政府債務餘額佔10%,非政府債務餘額佔90%。中國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的比例爲35%,儘管這一指標在國際安全線以內,但目前短期外債的增長速度不降下來,潛在風險會很快上升。尤其是未來中國經常項下大幅順差難以再現,小幅逆差反而成爲常態,這種情況下資本項下的平衡就顯得尤爲重要,否則人民幣匯率、資產價格都將承受壓力。外債大增融資跨境套利

過去兩年,中國企業大舉境外融資導致中國短期外債增長過快。由於國內融資渠道受限,部分企業選擇加大在境外發債、跨境貸款等融資力度,導致短期外債過度攀升。在美元持續走強的背景下,外債過度攀升的惡果明顯。當前阿根廷、土耳其等國家面臨貨幣貶值危機,就是因爲這些國家有大量美元計價的外債。因此,市場對近年來中國短期外債餘額增長較快的局面特別敏感。

過去兩年,人民幣幣值穩定的預期和較低的美元融資成本是推動中國外債增長的主要因素。2009年後,發達經濟體推出量化寬鬆,導致全球流動性氾濫。而在中國國內利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廉價的離岸資金對中國企業具有吸引力,結果就是外債規模大幅增加。由於人民幣幣值穩定的預期,外債的期限結構呈現縮短趨勢,短期外債佔比爲65%,表面上,大半與貿易融資相關。實際上,部分貿易融資變相地參與了跨境套利交易。人民幣貶值致匯兌損失

雖然中國外債總體水平仍然不高,整體的償債能力也未受到明顯影響,但是,在人民幣貶值的壓力下,市場對未對衝風險敞口的短期外債擔憂。一般認爲,中國大部分外債並未作套保。中國的借款人已經習慣了過去的準固定匯率,缺乏外匯對衝的專業知識;而政府長期限制國企進行外匯衍生品交易。據估計,如果1兆1000億美元外債中70%沒作匯率套保,那麼人民幣貶值7%將帶來約500億美元匯兌損失;這對於持有相關敞口的企業而言可能是毀滅性的。川普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已經讓中國股市跌得七葷八素了,如果人民幣匯率真的破7(過去一個多月已從6.3貶到6.7),後市不堪設想。雖然短期債務在貿易融資等方面擁有諸多優勢,但它也將借款人置於展期風險之下。在市場動盪的情況下,大量短期債務集中到期,可能造成流動性緊張。一般而言,短期債務流動是順週期性的,對負面衝擊的反應很大,可能突然反向流動。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短期債務融資的脆弱性有目共睹!特別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已經削弱了企業的盈利能力,而這必將影響其償債能力。面對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投資者對債務展期可能變得謹慎,從而增加借款人的償債壓力。因爲受人民幣貶值以及美元加息預期的影響,中國企業去境外發債的成本和風險都已顯著提高。

臺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過去中國GDP的成長靠的是舉債投資和出口拉動,現在美國開始提高關稅和施加限制,中國出口會遇到麻煩。中國總債務已飆破國內生產總值的 300%,繼續加大負債無以爲繼。中央政府不能讓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破產,就只能用通膨的方法來轉移危機。事實上,近兩年來,中國生產物價指數正以5%以上的速度上升。但是,用通膨來減低內債的泡沫,是一種自殺的辦法,因爲貨幣貶值太多,外債泡沫就會破滅,情況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的東南亞類似。

臺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出口有近40%銷往大陸和港澳。而金融業對中國的風險敞口估計超過千億美元。臺灣政府應當加強審查金融業持有的中資企業信貸敞口,高度重視中資企業的違約風險,協助金融業應對中國的金融危機。

好文推薦

汪浩/中國外匯儲備夠嗎?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汪浩,北京大學法律系學士畢業,英國牛津大學安東尼學院國際關係學博士,出生於上海,曾在倫敦、香港從事金融工作,現居臺北,研究臺灣近代史和國際關係。本文轉載自放言,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