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縣城做好大文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交通互聯、產業融合、資源共享……去年全域被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的浙江省嘉善縣,對標新定位,推進協同合作,加快融入長三角。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不斷提升羣衆的幸福感。
交通互聯――
“以後開車去上海,再也不用繞路了。”乾大新材料有限公司工程師徐麗花,家住上海,上班在嘉善縣姚莊經濟開發區,看着剛剛跨河合龍的潮裡涇大橋,內心期待着正式通車的日子。
“公司40%以上的產品運往上海,超過10%的員工經常要往返於浙滬。”徐麗花說。
去年開工建設的潮裡涇大橋,一頭連着嘉善縣姚莊鎮南鹿村,一頭連着上海楓涇鎮新元村。今年10月15日凌晨,隨着潮裡涇大橋成功合龍,姚楊公路省界段全線貫通。
“不只是多了條路,物流成本也大大降低了。”東展鋼構是南鹿村的一家企業,企業負責人說,“今後我們往上海送貨,省時省事還省高速通行費。”
嘉善地處滬蘇浙兩省一市的交界處,被稱爲浙江接軌上海的“橋頭堡”。自從推進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以來,不少當地企業和羣衆真切感受到,省際互聯互通的進程按下了“快進鍵”。
在西塘客運中心站站臺上,西塘鎮大舜村村民徐銀秀正在等候從西塘古鎮開往上海東方綠舟的“示範區3路”公交車。去年11月4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5條區域公交專線首發運行,其中涉及嘉善的有兩條。“每個月都要去上海的醫院複診,這趟公交坐了一年了,到朱家角下車,對面就是地鐵,去醫院非常方便。”
除了已開通的省際公交、通勤巴士外,滬嘉城際鐵路(嘉善段)、滬昆鐵路高架改造、通蘇嘉甬、上海地鐵17號線延伸工程等4條鐵路也正在加緊推進。今後,嘉善與上海有望形成“半小時交通圈”。
產業融合――
減薄、切割、貼片、引線鍵合……機械臂精準抓取一片片微小的晶圓,依工序快速運轉。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格科微電子的車間內,封裝一體機、晶圓測試機正在完成封裝測試流程。
“格科微電子的研發設計在上海,芯片製造在蘇州,封裝測試在嘉善,公司的主打產品CMOS圖像傳感芯片,就這樣‘融合’而來。”公司董事長趙立新說,位於嘉善的新廠區去年正式投產後,公司的封裝測試生產環節移到這裡,並建設生產線,研發用於移動設備的CMOS圖像傳感芯片,“長三角一體化給企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帶來巨大機遇。”
“長三角一體化正加速產業融合。”嘉善縣長三角辦主任呂鳴秋介紹,當地有個獨特的“13579”現象:嘉善10%的人口在上海工作、學習、生活,30%以上的工業產品爲上海配套,50%的農產品供應上海,70%的遊客來自上海,90%的外資和縣外內資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上海影響而進入。
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這片“試驗田”裡,不少像格科微電子這樣的企業依靠創新驅動、瞄準綠色發展,正蓬勃“生長”。去年底,嘉善與上海共同建設、總投資380億元的“上海之窗・智慧科學城”正式動工,推動“產、城、人”等要素在區域內充分融合、流動;位於西塘鎮“吳根越角”地帶的祥符蕩科創綠谷,最近已和中科院上海分院、浙江大學等院校達成合作意向,共建“長三角智慧綠洲”。
資源共享――
這幾天,在嘉善縣西塘鎮事業綜合服務中心工作的吳玲麗,拿到一份省域互認的學時證明。
今年,吳玲麗打算申報生物製藥方面的工程師職稱,但市裡只開了兩個培訓班,距完成繼續教育所需學時相差甚遠。剛好從今年10月1日起,《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專業技術人才資格和繼續教育學時互認暫行辦法》正式實施,一體化示範區內的專業技術人員在職業資格、職稱以及繼續教育學時等方面可跨省域互認、共享。
“我趕緊報名參加江蘇省徐州市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組織的培訓課程,順利補上了所需學時。”吳玲麗說,她在嘉興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平臺上填報了學時情況,當天就領到了學時證明。
除了教育資源,優質醫療資源也實現了共享。
西塘鎮居民趙女士以前常去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人民醫院就診配藥。今年10月底,依託“健康雲”“12320健康熱線”等平臺,長三角“互聯網醫院”開通。一塊屏幕、一個攝像頭,在嘉善縣第二人民醫院的遠程會診室內,趙女士與朱家角人民醫院的醫生實現了“雲平臺”連線。“以前需要大半天,現在十幾分鍾就完成了。”拿到醫生開具的電子處方後,趙女士用醫保卡在線付款,然後填好收貨地址,快遞就能送藥上門。
嘉善縣衛生健康局局長吳暄說,嘉善與上海的35家醫院合作,建起“白玉蘭遠程會診平臺”,羣衆在家門口就能問診上海的權威專家,嘉善醫院獲得技術指導、解決疑難問題等也更便捷了。
從今年8月開始,嘉善和上海青浦率先實現異地直接刷社保卡看病,羣衆不需要再進行異地備案、轉診備案等操作。此外,兩地還簽署了太浦河飲用水水源地共建共享協議,互爲備用水源,加強協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