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西藏史(一百三十)——蹺蹺板上的“尚”與“論”(下)

喜歡聽音頻的朋友可移步喜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滿大碴子味兒的口音,將撲面而來!

各位喜馬拉雅的小夥伴大家好,藏史德雲社的老布,又來啦!

咱們上期聊了“尚”與“論”的宏觀構架,這期咱們從尺帶珠丹執政的前期下手,來聊聊細節。

有關“尚”族的崛起,還得從公元699年講起。

這一年吐蕃軍神論欽陵自殺,弄權長達五十年的噶爾家族垮臺。

這段權臣當道的歲月,改變了很多事情。吐蕃王室在扳倒了噶爾家族以後,對代表世俗貴族的“論”徹底失去了信任。

從699年至704年之間,王室不再任命大論,而是由赤都鬆贊領兵出征,母后沒廬·赤瑪類坐鎮中央掌控全局。

從敦煌文獻《大事紀年》裡的記載上看,赤瑪倫主導政壇的時間,至少是從700年開始到712年截止。在此期間,赤瑪倫開始有意識的,扶持外戚家族(尚)進入政壇。

第一位獲得盟會主持權的外戚大臣,就出現在701年。這是吐蕃政治結構裡,從未有過的情況,而這位受到重用的大臣,名叫尚·贊咄熱拉金。有學者考證過,這位大臣出身於沒廬氏家族,甚至有可能就是赤瑪倫的兄弟。

但我們也要看到,赤瑪倫也不可能一手遮天,她也需要平衡國內各種政治勢力。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與之前噶爾家族把持盟會主持權不同,從701年開始,盟會主持人不斷變換。

701年主持盟會的是尚·贊咄熱拉金;

702年就變成王室父系的麴氏大臣芒保傑拉鬆;

703年赤瑪倫殺了麴氏大臣菊類贊;

704年主持盟會的,又變成了尚族大臣(尚墀桑達乍布);

緊着着就是705年的政治大變局,在這場由赤都鬆贊去世,而引起的劇烈動盪裡。麴氏大臣被任命爲大相,但旋即便被拿下,由世俗貴族韋氏家族的大臣韋·乞力徐繼任;

到了706年,盟會主持權由來自吐谷渾的坌達延贊鬆和韋·乞力徐共享,安多地區的冬季會盟由尚·甲咄主持;

707年,代表王室父系勢力的麴氏、洛氏被抄家,夏季盟會依舊是坌達延和乞力徐共同主持,冬季盟則會由乞力徐單獨主持;

708年、709年的盟會,分別由韋·乞力徐和則氏大臣主持;

到了710年主持盟會的主持權,又回到了尚族的尚·甲咄手裡;

711年、712年、713年的盟會,又變成了吐谷渾的坌達延和乞力徐聯合主持。[1]

不知道大家看明白,這一輪變換的過程了沒有。

盟會主持的權利,先是在王室母系和父系之間輪換。這種輪換的前提,正是因爲剛剛乾掉了,屬於“論”系統的噶爾家族。

然後代表王室父系的麴氏又被幹掉了,聯手做掉父系的,是王室母系(尚)和代表“論”系統的韋氏。

講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奇怪,“尚”明明是爲了抑制“論”纔出現了政治勢力。他們爲什麼又和“論”聯合了呢?

這個道理其實非常簡單!

705年的時候,王子啦拔步的母族巴擦氏和尺帶珠丹(野祖茹)的母族琛氏,都對贊普王座發起了挑戰。

同爲尚族的琛氏與沒廬氏打成了聯盟,而巴擦氏則拉上了王室父系(麴氏、洛氏)。雙方勢均力敵之下,尚族又與韋氏達成了妥協,聯手碾壓了王室父系。

這就是政治運作的遊戲規則,只要有足夠的利益,任何人都可以稱爲盟友。

碾壓了王室父系之後,尚與論進入了合作期,雙方開始共享權利。

到了711年,情況發生了一個小變化。另一支政治勢力被引入了牌局,這就是代表吐谷渾勢力的坌達延家族。

吐谷渾在被吐蕃征服以後,王族系統被保留了下來。吐蕃爲了更好的控制吐谷渾,連續不斷的與吐谷渾王室和親。尺帶珠丹時期的吐谷渾小王,可能都是吐蕃公主所生。因此在藏文史料裡,提及吐谷渾時經常用“外甥吐谷渾”的說法。

在這個敏感的時期,吐谷渾的坌達延家族被引進吐蕃的政治結構,目的性非常明顯,就是爲了平衡“論”。或者說得更直白點,就是爲了平衡韋氏。

這點韋氏家族也心知肚明,他們也在尋找機會,拉攏盟友,對抗尚族。這種又合作,又對抗的狀態,貫穿了尺帶丹珠執政的前半期。

說到這裡,我們能看清楚一個背景了。

尺帶珠丹坐上贊普寶座,是尚與論聯合的結果,但支持他的勢力是一個不穩定聯盟。

這種不穩定性,就是他執政期間很多事情發生的基礎。

從尺帶珠丹的角度上說,從公元705年到712年的政治變幻,肯定和他沒有任何關係。甚至唐蕃之間關於迎娶金城公主的各種波折,也和他沒有任何關係。這時候的尺帶珠丹還在祖母赤瑪倫的羽翼下,過着人生裡難得的幸福童年。

這種無憂無慮的日子,一直過到了712年。

在敦煌文獻《大事記年》裡,這一年發生了幾件大事,首先是贊普的駐地發生了變化,此前尺帶珠丹一直都住在跋布川,但在這年的冬天,他移居到了“札瑪”地方,隨即羣臣上了尊號“赤德祖贊”。

按照吐蕃的慣例,贊普有了尊號,就意味着他獲得了羣臣的認可,也意味着開始了親政。

緊接着的一條記載相當耐人尋味,“祖母赤瑪倫薨”。

考慮到當時尺帶珠丹只有九歲,肯定沒有執政的能力,但依舊被急匆匆地上了尊號。很有可能是因爲,老祖母的身體已經不能再等了。赤瑪倫必須要在生前,坐實尺帶珠丹的地位,以免自己死後再發生變化。

殫精極慮的老祖母,不光安排了尊號,還給尺帶珠丹安排了一個儘量穩固的政治結構。

從706年開始,吐谷渾勢力被引入吐蕃政壇,並且馬上就獲得最高的權力級別。

706年到708年,以及710年到714年,大相韋·乞力徐都只能和坌達延贊鬆共享盟會主持權。

而且據臺灣學者林冠羣先生研究,坌達延在吐蕃政壇上的排序甚至要高過乞力徐一頭。[2]

因爲在《大事紀年》的記載裡,坌達延的名字,一直都在乞力徐之前,這表明坌達延是盟會的第一負責人。

同樣的情況,在唐史的記載裡似乎也能印證。

在《冊府元龜》裡記載,開元七年(719年)的六月,吐蕃遣使請和,李隆基沒答應。但作爲一種姿態,他賞賜了很多禮物。

“賜贊普雜彩二千段,賜贊普祖母五百段,賜贊普母四百段,賜贊普夫人(可敦)二百段,賜坌達延一百五十段,賜論乞力徐一百三十段,賜尚贊咄一百段,及大將軍大首領各有差。”

從這份附在後面的禮單上,可以明顯看出坌達延、乞力徐、尚贊咄的前後排序。

另外,吐蕃王室還不是隻有坌達延這一個棋子,乞力徐的權力還要受到其他尚族元老的分割和制約。

赤瑪倫去世以後,出自沒廬氏的大臣尚·贊咄反倒變得更加活躍了。他在714、718、719、720年獲得了盟會的主持權,雖然他也需要和其他大臣共享盟會主持權,但很顯然,在赤瑪倫去世後的幾年裡,尚·贊咄成了制約“論”的重要人物。

除了他以外,出自琛氏的尚·甲咄、尚·赤聶,出自蔡邦氏的尚·哲恭都是活躍在吐蕃政壇上的尚族成員。

我們能看到王室在積極佈局,那代表論族的韋氏,就只能默默接受嗎?

當然不是!

韋氏也一樣默默佈局,等待機會。

《大事記年》在713年的條目裡,記載了以下幾件值得注意的事情:

1、坌達延與大論乞力徐集會議盟;

2、唐庭允賜夏冬牧場,唐延使者楊卿前來致禮;

3、努布·墀輾蒙贊身故,其任大度支時之平民戶,均轉賜給予綺力心兒藏熱。

我們要注意一下713年是赤瑪倫去世、尺帶珠丹獲得尊號的第二年。

第一件已經說過了,坌達延和乞力徐聯合主持了盟會。

第二件裡說的“唐庭允賜夏冬牧場”,其實就是河西九曲之地。“唐延使者楊卿”,指的就是送金城公主入藏的楊矩[jǔ]。

有關河西九曲的內容,我們以後專門講,這裡暫時略去了。

第三條很有意思,努布家族的大臣去世了,他當時擔任的官職是“大度支”(從官名上看,似乎是個管財政的職務),接任這個職務的人是韋氏家族的綺力心兒藏熱。

但到了下一年,韋·綺力心兒職權範圍好像就擴大了,不僅僅負責收支度用了。因爲在這一年,他有了召集盟會的權利。

在大事記年的714年條目裡,“坌達延和乞力徐在吐谷渾徵收了大料集,隨後二人領兵赴臨洮,對唐朝發動進攻。冬季的會盟由論綺力心兒藏熱於“嫩”地召集之。”

注意這時候,韋·綺力心兒的名字前面,加上了“論”的字段,這說明,他已經躋身九大尚論之一。而我們之前提到的蔡邦氏的大臣尚·哲恭和綺力心兒差不多同時進入政壇,卻沒有獲得盟會召集權。

可見綺力心兒的極速竄升,很可能源於韋氏家族的運作。

從這一年開始,吐蕃盟會的主持人選,發生了一些變化。

以前一般是吐蕃本土的盟會由乞力徐和其他大臣聯合主持,安多地區的盟會由尚族大臣主持。但到714年之後,變成了吐蕃本土的尚與論聯合主持,韋氏家族的代表換成了綺力心兒,安多地區的盟會由乞力徐主持,而且是乞力徐的獨角戲。

同時在唐史的記載了,這一年的八月和十月兩次發兵進攻臨洮,帶兵的都乞力徐。

這就意味着,一直被王室深深忌憚的,“論”族領兵在外的情況,又在韋氏手裡復刻了。

所以,你看王室在打重重限制的牌,而韋氏則成功破局,一內一外向噶爾家族的雙子星致敬了。

這個遊戲規則從714年開始,一直持續到了720年。

在這一年裡,吐蕃的政壇發生了大地震。

坐在權力金字塔頂層的幾個大佬,相繼去世。

721年,韋氏大相乞力徐去世、沒廬氏巨頭尚·贊咄去世、琛氏家族的頭牌人物,尺帶珠丹的母親贊瑪脫去世、另一個尚族巨頭,曾在704年主持盟會的赤桑達擦,也去世。

在此之前,代表吐谷渾力量的坌達延贊鬆,已經在714年去世。

我們剛說過,從714年開始盟會主持發生了變化,韋氏家族可能就是借了坌達延去世的良機。

尚與論的大佬相繼去世,對雙方都是一種打擊,但對尚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能夠對韋氏形成制衡的沒廬氏、琛氏和坌達延這三支力量,全部進入青黃不接的局面。韋氏終於等到了一飛沖天的機會,之後五年,接任大相之位的綺力心兒基本擺脫了制衡的構架,開始佈置自己的棋子。

最典型的例子,來自於敦煌文獻《大事記年》,綺力心兒放逐了朗氏和森哥氏的兩位大臣,接任他們官職的是屬廬氏和努布氏的大臣。作爲交換,他把大度支的職務移交給了尚族大臣。

韋氏啓用的屬廬氏和努布氏,在噶爾家族弄權時期一直活躍在政壇上,是論族的重要力量。[3]噶爾家族倒臺後,這兩個家族就很少在史料裡露臉。這次重新得到提拔,可以認爲是韋氏在重新整合論族的勢力。

這時候的韋氏縱橫捭闔,似乎有點不可阻擋的架勢了。

那有沒有什麼東西能遏制韋氏呢?

當然有了!

第一個站出來遏制韋氏的,就是誰都不可阻擋的命運!

725年,風光無限的韋·綺力心兒死了,王室趁機開始了一撥操作。

爲了遏制韋氏,之前慘遭打擊的王室父系又被擡了出來,碩果僅存的埃氏大臣埃·芒夏(芒夏木則布)成了新任大相。

可惜這位埃氏大臣命也不太好,大相只幹了兩年就去世了。

到了727年,尺帶珠丹一口氣任命了三個大相,分別是吐谷渾小王、尚族的本登蔥,以及韋氏的達札恭祿。

王室手裡的另外一張王牌就是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終於長大了。

到這個時候,尺帶珠丹已經23歲了,他終於擁有了治理國家的能力。

我們從大事記年的記載上看,從705年坐上王位以後,直到723年,對尺帶珠丹的記載,僅限於他住在什麼地方。

但在724年出現了,“夏,贊普巡臨北方,圍獵野耗牛作樂,以索縛野耗牛”。

到了726年,又出現了“冬,贊普駐於札瑪牙帳。宣佈岸本由八對減爲四對(由十六員減爲八員)之縮編制度。”

727年,大事記年記載,“夏,贊普以政務巡臨吐谷渾,途次,韋·鬆波支被控。冬,贊普任命外甥吐谷渾小王、尚·本登蔥、韋·達札恭祿三人爲大論。”

綜合這三條記載,724年尺帶珠丹在遊獵玩耍、725年就下手縮減官員編制、727年更是在巡視吐谷渾期間,順手幹掉了一個韋氏大臣。並且在冬天行使了任命大相的權力。

有一點需要注意,727年可能是吐蕃首次,任命三個大臣一起做大相。

就是在這種政治背景下,728年,韋氏大相達札恭祿被幹掉了。

這次打擊,一刀砍斷了韋氏的升級之路,之後三十多年,韋氏都沒緩過勁兒來。

那麼我想問問大家,達札恭祿被殺真的因爲“與中國潛通”嗎?

真的因爲唐朝用了反間計,矇蔽了尺帶珠丹嗎?

按照史料的記載他確實是死於反間計,但如果沒有咱們這兩期節目講的吐蕃政治背景,唐朝這條反間計能成功嗎?!

這就是我反覆強調的還原歷史背景,不是史料上有記載,就是鐵證如山。寫歷史的也是人,一樣會犯錯,一樣會猜測。

我們手裡拿着一本史料,就認爲古代人描述的都對,這和迷信有什麼區別?!

兩千多年前,孟子曾經說過一句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千萬別迷信手裡拿的那本書,否則的話,還不如手裡沒有書好!

參考書目:

[1]、《唐代吐蕃的氏族》_林冠羣;

[2]、《唐代吐蕃的傑琛》_林冠羣;

[3]、《尚族與吐蕃政治關係研究》_金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