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西藏史(一百五十三)——飛奪連雲堡
喜歡聽音頻的朋友可移步喜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滿大碴子味兒的口音,將撲面而來!
各位喜馬拉雅的小夥伴大家好,藏史德雲社的老布,又來啦!
前面幾期咱們講了唐蕃小勃律之爭,這期咱來聊一個驚世駭俗的戰爭案例,這就是高仙芝的小勃律之戰。
大唐天寶六年(747年)的七月,一支上萬人的軍隊,奔行在帕米爾高原的深山溝谷裡。這支軍隊行走的帕米爾高原,是整個亞洲最難通行的地區。這個地方海拔高倒也在其次,關鍵是它是一個衆多山脈彙集在一起的山結。在它的周邊,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天山、興都庫什山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方圓將近四百公里,羣山縱橫的高原。
當十九世紀那些來自於西方的探險家,在品嚐過帕米爾高原凜冽的寒風后,他們不得不驚呼,高仙芝的軍事行動是一個奇蹟。
斯坦因在他的書裡這樣寫道:“對於任何軍事行動而言,帕米爾高原與興都庫什山都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天然屏障。人員衆多的軍隊如此有組織地越過此地,有史以來,恐怕要以高仙芝爲首例。高山聳峙,缺少給養,其困難程度難於想像。在這種情況下,唐朝軍隊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即使僅僅是以上情況中的任何一個,便足以難倒現代軍隊的任何參謀本部了。”
施坦因的驚歎當然是發自內心的,畢竟他曾多次穿越穿越深入帕米爾高原,深知此地的艱險。
但要說高仙芝是首次帶兵穿越帕米爾,那還是有點過譽了。
因爲唐軍在帕米爾高原上的軍事行動,遠不止高仙芝這次,高仙芝也不是第一帶領唐軍進入帕米爾的將軍。
唐蕃針對勃律地區的爭奪,始於693年(武周長壽二年),隨着吐蕃對大勃律控制力度的加強。本來是一個完整地區的勃律,被分成了大小勃律兩個部分,東部的大勃律臣服於吐蕃,西邊的小勃律則投附了唐朝。
到了開元十年(722年)的九月,吐蕃再次西進,佔據了小勃律九座城寨。無力抵抗的小勃律王,向安西都護求救,張孝嵩表示“勃律,唐之西門。失之,則西方諸國皆墜吐蕃。當整師徒,爲王翦滅。”
隨後,他命疏勒副使張思禮率蕃漢馬步四千人馳援。
唐軍晝夜疾行,倍道兼進。小勃律王乘勢出兵,左右夾攻,吐蕃大破,殺其衆數萬,盡復其九城故地。(《冊府元龜》卷三五八·將帥部·立功十一)
這是唐蕃在帕米高原上的首度交手,也是唐軍六次出征勃律的第一次。
隨後,在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吐蕃再次發動進攻,順利拿下了小勃律。
帕米爾局面的崩盤,讓蓋嘉運、田仁琬、夫蒙靈詧三任節度使都曾派兵征討,但都鎩羽而歸。考慮到他們主政安西的時間在開元二十七年到天寶六年之間,也就是說西域唐軍在七年之中嘗試了三次。
雖然說唐軍的三次進攻,都沒能奪回小勃律,但這幾次出征對勃律西部的國家造成了影響。
在《新唐書》裡明確的寫着,吐蕃拿下小勃律之後,“西域二十餘國皆屬吐蕃,貢獻不通”。
但到了天寶元年,《資治通鑑》裡出現了一個記載,位於瓦罕走廊上的護密國,在先附吐藩之後,遣使請降。
《舊唐書·段秀實傳》也記載:“從討護蜜有功,授安西別將。”
(《古藏文kog(gog)yul爲俱位考》_王小甫)
另外,同樣在古道沿線上的箇失蜜國,也給唐朝送來了一份國書。
上面寫着“有如天可汗兵至勃律者,雖衆二十萬,能輸糧以助。”
這些國家的向背,都給高仙芝的進軍打下了伏筆。
到了天寶六年(747年),任務交到了高仙芝手裡,他要帶着馬步兵卒一萬人,踏上崇山峻嶺的帕米爾高原。
對這次戰役,唐書、通鑑、冊府元龜裡都極爲精彩的描述,詳細的寫了高仙芝的進軍路線,途徑的國家、如何分兵合擊,甚至把各段路程用的時間都寫出來了。
但就像咱們之前說的,歷史地理這東西是真的難,就算唐史寫得這麼詳細,但高仙芝進軍、撤兵的路線,到現在還有爭議。
我們現在能夠確定的是高仙芝帶兵從龜茲出發,進入帕米爾高原以後,兵分三路,一路取“北穀道”、一路取“赤佛道”、高仙芝和監軍邊令誠取道護密國進軍,三路大軍在連雲堡下回合,一起仰攻堅城。
唐軍於天寶六年的四月上旬,從龜茲出發,到達連雲堡城下的時候,已經是7月13日了。
也就是說,人數高達一萬的唐軍,在帕米爾高原的崇山峻嶺之間,走了整整三個月。
這麼多的人數,這麼長的行軍時間,給養全都自己攜帶是不可想象的,唐軍一定得有補給地點。
我們發現三路唐軍中,高仙芝、邊令誠率領的主力行軍路線最長,到達了護密國。按道理說,護密並不在去連雲堡的必經之路上,而是要偏西一點。高仙芝寧可走一段回頭路,也要到達護密,很有可能是爲了尋求補給。
剛纔咱們也說到了,護密在吐蕃拿下小勃律之後,有一個先投蕃,再歸唐的過程。夫蒙靈詧在天寶四年也曾發兵護密,雖然他的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但這些失敗的行動,給高仙芝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三路唐軍匯合之地,在瓦罕河的北岸,現在這個地方名叫薩爾哈德(Sarhad)。
圖片來自陳達達老師
這地方自古以來就是瓦罕走廊上的一個驛站和哨卡,瓦罕河流到此地時,河道陡然變寬,與從南方流下來的布羅吉爾河(Barogil river)相匯,形成了一處寬闊的河道。
站在河道的北岸向南望去,興都庫什山脈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豁口,布羅吉爾河就是從豁口處流出。在山嶺遠處的天際線上,一道雪嶺橫亙在雲端,這就是達爾闊特山口(坦駒嶺)。
遠處的雪山之巔,就是坦駒嶺
連雲堡的位置,正好卡在豁口西邊的峭壁上,下面就兩條河的交匯處。應該說,吐蕃人非常會選位置,站在連雲堡上兩條河道盡收眼底,
按照《新唐書》的記載,“(連雲)堡有兵千餘。城南因山爲柵,兵九千守之。城下據婆勒川。會川漲,不得度。”
這就說明,吐蕃軍隊並不是只在連雲堡單點駐守,而是在連雲堡駐紮了少量士兵,主力部隊佈置在連雲堡側後方十五里處的軍營裡。
這種佈置方式,一方面是因爲連雲堡的山體面積比較小,不能駐紮太多軍隊,另一方面兩處軍營可以前後呼應,形成一個防禦體系。
這就是高仙芝要面對的局面,長途跋涉而來的唐軍,只能速戰速戰,一旦久攻不下,糧草耗盡,唐軍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但高仙芝面臨的首要問題,還不是打敗蕃軍,而是怎麼渡過瓦罕河。
圖片來自陳達達老師
凌晨時分,高仙芝號令三軍在河灘集結。他命令將士帶只三天的乾糧渡河,面對寬闊的河面,將士們都表示不信。
結果,渡河的唐軍非常順利,“人不溼旗,馬不溼韉”。
不得不說,高仙芝在發兵之前做過詳細的準備。
他命令唐軍清晨渡河,就是利用了帕米爾高原氣候寒冷,晚上雪山融水少,河水流量低的特點。
渡過瓦罕河以後,高仙芝對邊令誠說:“如果吐蕃半渡而擊,則我等死無葬身之地。現在渡河已成,此乃上天賜賊與我。”
隨後,他命令唐軍即刻進攻,一邊登山挑擊連雲堡,一邊繼續南進,攻擊吐蕃營寨。
駐守連雲堡的蕃軍發現後,依山拒戰,擂石如雨,仰攻的唐軍一時不能得手。高仙芝把陌[mò]刀將李嗣業招來,下死令“中午之前,必須破賊!”
李嗣業親率陌刀軍,攀緣而上,拼死力戰。
日中之前,兩路唐軍成功拿下了連雲堡和蕃軍營寨。
此戰“斬首五千級,生擒千餘人,得馬千餘匹,餘皆逃潰。”
照片來自陳達達老師
照片來自陳達達老師
照片來自陳達達老師
照片來自陳達達老師
擊垮了蕃軍之後,高仙芝面對的下一個難題,就是如何翻越面前的大雪山。
望着高聳入雲的坦駒嶺,李隆基派來的隨軍術士腿肚子轉筋,監軍邊令誠也直嘬牙花子。高仙芝知道這倆哥們慫了,就讓他們留在原地,帶領三千身體虛弱的唐軍守城。
他自己則帶着其餘唐軍向大雪山發起了挑戰,坦駒嶺的海拔高度大概在4600米,而河谷的海拔只有3400米,關鍵是山體陡峭,唐軍只能攀援而上。就這樣唐軍的隊伍,在山體上形成了一條曲折的黑線,足足用了三天才登上了山口。
坦駒嶺
在到達山口之前,高仙芝還動了個心眼。
他事先就打聽了,坦駒嶺北面的山體陡峭,南邊的更陡。他擔心唐軍士兵不敢下山,提前派人僞裝成山下阿弩越城的人來迎接。
果然,唐軍登上坦駒嶺以後,看着南邊的山道都傻眼了。吵吵巴火的跟高仙芝說:“大人,你這是讓我們往哪兒去啊,你瞅瞅這路是人走的嗎?!”
就在這個時候,假裝“阿弩越”人的那幫哥們出來了,高聲叫喊着,來接唐軍。這幫人一邊走一邊喊,“阿弩越人忠心歸唐,我們已經把河上的藤橋,吐蕃人過不來啦!”
高仙芝乘熱打鐵,把手一揮,對手下人說:“砍斷了藤橋,吐蕃人就不能來增援了,趕緊下山,別讓小勃律王跑了!”
就這樣連哄帶騙的,唐軍又花了三天的時間,才從坦駒嶺上下來。結果到了山底下,阿弩越人真的來迎接唐軍了。
得到了阿弩越人的情報以後,高仙芝命將軍席元慶領一千精騎先走。
他對席元慶說:“你如果見到小勃律王,就跟他說,‘唐軍不是要打你,我們是要借個道去打大勃律’。
如果他要是聽話,還則罷了。
要是他顏色更變,三心二意,你就先穩住他,等我前來,咱們一網打盡!”
席元慶見到小勃律王,就把借道的理由一說。
這位吐蕃女婿聽完以後,差點沒哭了。
他心裡說:“當年吐蕃人就是這麼說的,他們說借道去打四鎮。現在你們也這麼說,能不能換套詞兒啊,真以爲我們傻呀!”
結果高仙芝一來,小勃律王帶着媳婦找了個山洞躲起來了。高仙芝把城中親吐蕃的大臣都抓了起來,開刀問斬,一個不留。
隨後,高仙芝讓西元慶趕緊去把河上的藤橋砍斷。
這座藤橋是橫跨吉爾吉特河的唯一通道,耗時一年才修好的。剛剛砍斷了藤橋,吐蕃的援軍就趕到了河邊,但橋樑被斷,吐蕃軍隊只能在東岸望河興嘆。
於是小勃律又在唐蕃的爭奪下,分裂成了兩個部分,東邊由吐蕃控制,東邊由唐軍控制。
至此,高仙芝的小勃律之戰,以唐軍獲勝告終。
高仙芝在扶持了當地親唐勢力後,帶着被俘的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取赤佛道返回了安西。
不過在返回安西的路上,高仙芝做了一件冒失的事兒。
他在走到播密川的時候,讓判官寫了一封報捷文書,直接送到長安去了。等到他帶着大軍走到河西,河西節度使夫蒙靈詧不但不迎接,見到高仙芝後破口大罵:“吃狗腸的高麗奴,吃狗屎的高麗奴!你于闐軍使的位置是怎麼來的?”
這位夫蒙靈詧雖然是個羌人,罵人的本事真是不比漢人差。
他肯定知道,高仙芝是高麗人,罵人的嗑,句句不離吃狗肉的梗!
高仙芝聽到之後,只能低聲答道:“有賴中丞大人,您推薦!”
夫蒙靈詧又問道:“焉耆鎮守使、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都是何從得之?!”
高仙芝又答道:“還是中丞大人推薦!”
聽到這裡,夫蒙靈詧冷笑一聲:“官職都是我推薦的,現在告捷的文書,就用不着我了,直接送到京城去了。你挺本事啊!越級上奏,按律當斬。也就是你剛新立功,暫時給你記着。你現在趕緊給老子滾出去!”
高仙芝回去以後憂憤難耐,這時監軍邊令誠偷偷向李隆基上奏,“高仙芝深入萬里,立奇功,今旦夕憂死,後孰爲朝廷用者?”
李隆基得到密報以後,他的處理方式是招夫蒙靈詧回京,讓高仙芝接任四鎮節度使。
不過這個四鎮節度使有點奇怪,兩唐書、通鑑、冊府都明確記載,高仙芝兼任了四鎮節度,但都沒明確寫到底是哪四鎮。
按道理來說,高仙芝最可能兼任的節度使,也就是安西、北庭、河西、隴右四鎮,而且當時夫蒙靈詧的職務是河西節度使,高仙芝最該接任的應該是河西節度。
可實際上,夫蒙靈詧的繼任者是皇甫惟明。
他一共就幹了不到一個月,就被李林甫誣告下獄了,再下一任就是王忠嗣,根本沒有高仙芝什麼事兒。
所以這個所謂的四鎮節度使,我到現在也沒搞明白。
不過,不管什麼說吧,高仙芝憑藉小勃律一戰爆紅,成了當時橫行西域的名將,這點到是毋庸置疑的。
圖片來自網絡
公允的說,小勃律之戰確實算得上是人類戰爭史的神級戰例。
在這場戰役中,唐軍奔襲數千公里,歷時四個多月,翻雪山,跨大河,在堪稱人類生命禁區的帕米爾高原上,分進合擊,追亡逐北。
難怪斯坦因會由衷的發出讚歎,“中國這一位勇敢的將軍,行軍所經,驚險困難,比起歐洲名將,從漢尼拔,到拿破崙,到蘇沃洛夫越阿爾卑斯山,真不知超過多少倍。”
但是我們也必須得說,這種驚世駭俗的戰例,榮耀不應該都歸屬於高仙芝個人,還應該歸屬於英勇的唐軍士兵。
因爲在天寶六年的小勃律之戰後,唐軍還有兩次殺進帕米爾高原的例子。這兩次戰役分別在天寶九年(750年)和天寶十二年(753年),全都取得了戰果。
也就是說,在唐軍在開元十年(722年)到天寶十二年的32年裡,七次殺進帕米爾高原,斬獲了三敗四勝的戰績。
這說明唐軍的組織能力,執行能力和單兵戰鬥意志,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一般來說,獲得戰爭榮譽的都是名將,這些名字被我們反覆提及,但再好的作戰計劃,也得由士兵來執行,他們纔是最應該被記住的羣體。
唐朝和吐蕃能夠在那個時代,橫行東亞,不光是因爲將星璀璨,還因爲它們擁有當時最好的士兵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