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西藏史(一百五十二)——勃律之爭(下)

喜歡聽音頻的朋友可移步喜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滿大碴子味兒的口音,將撲面而來!

各位喜馬拉雅的小夥伴大家好,藏史德雲社的老布,又來啦!

上期咱們講了首次小勃律之戰,這期咱們接着上期的內容講。

開元十年(722年)九月,唐朝和吐蕃在小勃律爆發了第一次軍事衝突,在這場戰役中,唐軍和小勃律軍隊前後夾擊給吐蕃軍隊以重大殺傷。這次受挫讓吐蕃認識到,在有唐軍的協助下,單憑軍事手段很難在小勃律討得便宜。於是一場政治大戲開始崇山峻嶺的勃律展開。

有過了共同抗擊吐蕃的經歷,讓唐朝和小勃律的關係快速加深。

唐史裡面記載,此戰之後,唐朝正式冊封“沒謹忙爲小勃律王”。

開元十一年三月,沒謹忙遣使來朝,謝冊立之恩;

開元十二年二月,勃律遣大首領蘇磨羅來賀正,進階遊擊將軍,各賜帛五十匹,放還蕃。

開元十六年十月,勃律大首領吐毛檐沒師來朝,授折衝,賜紫袍金帶,放還蕃。

開元十八年,沒謹忙去世。

唐朝於開元十九年,冊立其子難泥爲小勃律王。

這種很密切的關係,一直持續到開元二十五年(737年)。

在這一年,吐蕃再次對小勃律發動了進攻。

《資治通鑑》記載,“時吐蕃西擊勃律,勃律來告急,上命吐蕃罷兵,吐蕃不奉詔,遂破勃律;上甚怒”。

藏文史料對這次進攻也有相關記載,敦煌文獻《大事記年》裡寫到:“及至牛年(開元二十五年)……論·結桑龍(東)則布引兵至小勃律國。冬,贊普牙帳駐於扎瑪,小勃律降,前來致禮。”

吐蕃對小勃律的進攻,引發了一連串的後果。

當時唐朝正全力應對突騎施汗國,沒有餘力同時和吐蕃開戰。

所以,李隆基希望通過外交手段要求吐蕃撤軍,畢竟當時雙方還處於赤嶺會盟之後的和平期。唐朝認爲吐蕃對唐朝的屬國發動進攻,屬於破壞盟約的行爲。

但這種外交努力遭到了吐蕃的無視,於是在一些人的運作下,河西節度使崔希逸帶兵深入青海兩千餘里,大敗吐蕃。

這就是我們之前講過的,崔希逸的背盟攻殺。

隨後唐蕃徹底撕破了臉,再次開啓全面戰爭,赤嶺會盟的成果被扔進了垃圾堆。

我們之前曾經反覆說過,唐蕃戰爭的戰線拉得很長,但川西、河隴、西域三個戰場,具有明顯的聯動效應。

在670年的時候,西域戰局的崩盤誘發了大非川之戰。這次小勃律的局面,一樣誘發了河隴的戰事。

可能正是因爲河隴的激烈交戰,導致吐蕃對小勃律的控制,沒有達到預期。

因爲就在吐蕃降服了小勃律之後,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敦煌文獻《大事記年》裡記載,“及至龍年(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嫁王姐墀瑪類與小勃律王爲妻。”

很多人都看過這條記載,並且認爲這是吐蕃控制了小勃律的證據。

但其實上這條證據,未必有那麼紮實。

它甚至有可能是吐蕃沒有完全控制小勃律的證據。

因爲,藏文史料裡沒記載這位娶了吐蕃公主的人是誰,只是泛泛的說是小勃律王。

可漢文史料很清楚的記載了吐蕃女婿的名字,他叫“蘇失利之”。

《新唐書·西域傳》記載,“(蘇失利之)爲吐蕃所誘,妻以女,故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貢獻不入”。

可問題是這位蘇失利之並不是小勃律王,至少娶吐蕃公主的時間,他還不是小勃律王。

當時那個獲得了唐朝冊封的難泥國王還活着呢,而且一直活到了開元二十九年,就是吐蕃嫁公主的第二年。

等到難泥死了,繼任國王仍舊不是吐蕃女婿,而是難泥的哥哥麻來兮,而且還是由唐朝冊封的。

冊封麻來兮爲國王的事件,在多本唐史裡都有記載。

比如《冊府元龜》裡記載,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二月,小勃律國王卒,冊立其兄麻兮來嗣位。”

《新唐書·西域傳》也寫道:“沒謹忙死,子難泥立,死,兄麻來兮

立”。

《全唐文》裡面還保存着冊封麻來的敕書,名叫“冊小勃律國王麻來兮文”。

可以肯定的說,這位麻來國王一直都是個親唐派,唐史裡曾多次出現賞賜他的記載。一直到了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唐史裡還有小勃律王派使臣,出訪長安的記載。

也就是說,從740年,吐蕃嫁公主算起,直到745年的5年時間裡,吐蕃女婿都不是小勃律的最高統治者。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吐蕃已經完全控制了小勃律,爲什麼不把公主直接嫁給小勃律王?

另外一個問題是,吐蕃已經控制了小勃律,爲什麼國王還能接受唐朝的冊封?

陳達達老師供圖

我覺得這倆問題應該這麼看,就像上一期咱們講大勃律的時候,曾經說過,一般意義上認爲,吐蕃在公元693年(武周的長壽二年)控制了大勃律,但大勃律與唐朝的外交聯繫一直持續到了開元十年(722年)。

這說明,吐蕃對大勃律的控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上來就有很強的力度。

小勃律也一樣,吐蕃在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出兵小勃律,小勃律王派使臣到拉薩表示臣服,藏史裡的這些記載都沒有問題。但這些記載並不能證明,吐蕃完全控制了小勃律。

公主沒有嫁給時任小勃律王,小勃律王依舊接受唐朝冊封,就是這種不完全控制的表現。

我們現在不太清楚,這位娶了吐蕃公主的蘇失利之和難泥王國、麻來兮國王是什麼親屬關係,但他是麻來兮之後的小勃律國王,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也就是說,吐蕃的和親對象,一開始可能是小勃律的王室成員,或者說是勃律王子,最起碼也是勃律國內親蕃勢力的代表性人物。

出現這種情況恰恰說明,小勃律國內存在親唐派與親蕃派之間的博弈,吐蕃是在用和親工具,極力拉住小勃律國內的親蕃勢力,這個勢力的代表就是蘇失利之。

這個結論可能會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因爲有些人只看藏史,不看唐史,所以他們不知道,吐蕃與小勃律的和親,還有這麼一段曲折經歷。

在很多吐蕃粉的心裡,吐蕃強大到了無敵的程度,在任何地區都擁有強大的控制力。

其實,吐蕃沒那麼強大。

或者說,吐蕃確實很強大,但沒有強大到在所有地方,都有強大控制力的程度。

要知道,再強大的力量也需要由人來實施。

吐蕃王朝能有多少人口來實施統治?

就算當時氣溫比較高,西藏人口的天花板數量也不會超過二百萬人。

你想想現在西藏自治區纔多少人口,202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是366萬人。這可是在現在科技加持下的人口數據,一千多年的農業時代,生活二百萬人,幾乎是不可能達到的數據。

而吐蕃在每一個控制區都實施了移民政策,這種移民的區域,從雲南北部開始,歷經川西、甘南、青海,一直到達南疆的和田。

吐蕃有多少人口可以供移民使用,並且在每一個控制區,都做到強有力的控制?

所以對不同區域,吐蕃的控制力度,要進行合理的分析,它不可能對所有區域,都進行強有力的控制。

它要是真這麼幹的話,那就意味着它對所有地區的控制力都不強,吐蕃人沒這麼傻。

在青海地區吐蕃人的控制力度非常的強,他們對吐谷渾、白蘭、党項都有很好的控制,而且吐蕃也向這個地區大量的移民。只是因爲青海是吐蕃戰略進攻的主軸,它幾乎是傾其所有的,在這個方向投入資源。

不但與吐谷渾王室和親,還定期在吐谷渾舉行盟會,同時還在設立軍事基地、派駐地方大員。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吐谷渾故地上的族羣被吐蕃控制得死死的,唐朝基本插不進去手。

但相對於青海,川西和西域兩個方向的力度就差多了。

就拿川西來說,康區的地形實在是太破碎了,管理起來成本高得難以承受。

所以康區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散裝的狀態。

還別說是吐蕃,就是經濟力量遠遠超過吐蕃的元明清三朝,對在康區實施統治都倍感撓頭,所謂的“土司制度”不是因爲它管理有多高效,而是它的性價比最好。

吐蕃雖然在一段時間裡控制了川西,但控制力相當一般。

其實這段話反過說最明顯,如果吐蕃的控制力度好,那就不會出現,南詔國和川西羌,先是跟着唐朝,然後倒向了吐蕃,再後來又重新倒向了唐朝。這恰恰說明,唐朝和吐蕃對康區的控制能力都不咋強。

西域其實也一樣,吐蕃對西域族羣的控制能力,甚至還不如康區。

我們就拿一個例子來說,開元三年(715年),吐蕃聯合大食推翻了拔汗那國王,立了一個傀儡國王。安西唐軍調兵萬人,從龜茲出發摧枯拉朽的一頓平推,打跑了吐蕃立的傀儡國王。

在此期間,吐蕃做了什麼嗎?

啥都沒幹,只能眼瞅着自己立的國王被推倒。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吐蕃在西域根本沒有能力,連續施加穩固的影響力。

如果吐蕃有連續施加影響的能力,那它應該佔據一個穩定的據點,然後再向外擴張自己的影響力範圍。但從我們之前講的情況上看,吐蕃沒有穩定控制過西域的任何一個地方。

之前唐蕃爭奪安西四鎮,是一種雙方都控制不住,只要對方調集大軍進攻,另一方就被速推的局面。等到唐朝玩命砸錢,在安西駐軍,吐蕃的力量馬上就被逐出了西域。

正是因爲進入西域的捷徑被唐軍堵住了,吐蕃纔會被迫跟唐朝爭奪勃律道。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安史之亂以後,西域唐軍成了籠中困獸,但即便如此一直到了810年,龜茲依舊在唐軍手裡。

這時候距離安史之亂爆發,已經過去了55年,這就可以充分說明,吐蕃能夠投入西域的力量相當有限。

所以我之前曾經說過,網上盛傳的所謂“吐蕃佔領西域之後,擋住了大食東擴,避免了新疆地區的伊斯蘭化”,這是個徹頭徹尾的僞命題。

我們回過頭來說勃律,吐蕃在開元二十八年控制了小勃律,但這種控制力度相當令人生疑。至少勃律周邊的國家,對吐蕃的統治非常警惕。

同樣在古道沿線上的箇失蜜國,在吐蕃佔領小勃律後,給唐朝送來了一份國書。

國書上赫然寫着,“有國以來,並臣天可汗,受調發。國有象、馬、步三種兵,臣身與中天竺王厄吐蕃五大道,禁出入,戰輒勝。有如天可汗兵至勃律者,雖衆二十萬,能輸糧以助。又國有摩訶波多磨龍池,願爲天可汗營祠。”

這意思就很明顯了,我們國家扼守吐蕃通西亞的五條大道,國家裡有三個兵種,只要唐朝派軍隊來打勃律,就是二十萬人的糧食,我們國家也能供應。

另外,在《資治通鑑》裡也記載,位於瓦罕走廊上的護密國,有過一個先附吐藩,而後又在天寶元年遣使請降的過程。

但同樣是在《資治通鑑》裡,也明確記載着,吐蕃控制小勃律後,其“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貢獻不入。”

從這些史料上看,很能可能在開元二十八年以後,唐蕃之間有過一個爭奪周邊國家的過程。

再結合《高仙芝傳》裡的記載,唐朝可能在吐蕃進攻小勃律之後,蓋嘉運、田仁琬、夫蒙靈察分別組織過軍事進攻,雖然這三次進攻都沒有奏效,但可能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影響。

最後在天寶六年(公元747年),高仙芝親自帶兵出征,飛奪連雲堡,生擒小勃律王蘇失利之和吐蕃公主。

《新唐書》裡記載爲,“執小勃律王及妻歸京師。詔改其國號歸仁,置歸仁軍,募千人鎮之。”

雖然這一仗打得很漂亮,實際上可能並沒有徹底解決問題。

因爲唐軍爲了阻止吐蕃的援救,焚燬了吉爾吉特河上的藤橋,結果吐蕃過不來,唐軍也過不去。

這時候,小勃律的情況有可能是,再次分裂成了兩個部分。雙方以吉爾吉特河爲界,東邊吉爾吉特由吐蕃控制,西邊的亞辛河谷由唐朝控制。另外,周邊的國家裡也還有傾向於吐蕃的勢力。

其中位於亞辛河谷西南部的竭師國(今馬斯土季、吉德拉爾一帶),就傾向於吐蕃。他們切斷了通向小勃律的糧道,天寶九年(750年)二月,高仙芝再次派兵征討,“破竭師,虜其王及吐蕃酋長,另立其兄爲王。”到這個時候,唐朝對小勃律地區的控制纔算穩固下來。

至於那個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被高仙芝抓到長安以後,李隆基對他還算不錯,給了右威衛將軍的職務,在長安養了起來。

之後的小勃律王由誰來擔任,史料裡沒有記載,但兩國關係恢復如初是可以肯定的。

在唐史裡可以看到,小勃律多次遣使朝貢的記載。

到了天寶十二年(753年),唐軍再次出征,封常清領兵攻入大勃律,到達了菩薩勞城 (今哈伯羅河谷) ,“大破之,受降而還”。

這個地方已經在大勃律都城斯卡杜的東面,可見唐朝的這次進攻,基本上佔領了整個勃律地區。

到這時候爲止,唐朝對帕米爾地區的控制力度達到了峰值,徹底鎖死了吐蕃的西進之路。

不過,這時候已經是天寶十二年了,離安史之亂只有兩年多的時間了。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朝軍力從西域迅速退潮,安西四鎮都快沒人守了,自然也就顧不上勃律了。

之後的勃律就一直控制在吐蕃王朝手裡,直到吐蕃王朝在公元九世紀崩盤。

縱觀整個勃律之爭,其實是吐蕃向西進,唐朝全力封堵的過程。

勃律成爲唐蕃爭奪的目標,本質上依舊是在爭奪西域的控制權。

我們在看勃律問題的時候,要把它放在西域之爭的大背景下審視。

有關唐蕃勃律之爭的敘述,就講到這裡。下一期,我們把高仙芝飛奪連雲堡的案例,單拿出來仔細講一下,再分析一下這次軍事行動,和其他幾次的相同與不同!